日治時期,日人築港之前,港內水域僅二萬餘坪,水深僅九尺左右,只能容許小輪及帆船停泊,西元1908年(明治41年)日本人開始築建打狗港,經過兩期的港口擴建,出入港口的巨輪已經絡繹不絕,而原有見距10浬燈光已無法因應大型港口需要。西元1916年(大正五年)在原有磚造舊燈塔旁興建新的歐式燈塔,塔高自基礎起11公尺,自高潮面至燈火中心為58.2公尺,外形為上端圓柱形,下端白色八角形磚塔,圓頂上有風向儀,燈塔上裝有三等電燈,每20秒互換白、紅光各一次,紅光為37,000支燭光,白光為94,000支燭光,能見距離約為20.5浬,燈塔前方為西式白牆辦公室,地面草坪上設有日晷儀一座。燈器為外購歐洲,因而受一戰的影響延遲交貨,西元1918年(大正7)年才正式完成。二戰末期,塔面曾遭受機槍掃射,只有燈器並無損害,始終發光不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