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柱島,位在東西引中間海域的小島,當地漁民稱作「中流」,漲潮時會形成海中的一個孤島,退潮時可以與東西引相連。早期居民要往來東西兩邊,中途都必須經過此島,又名「過山仔」。昔日退潮時,中流北側會露出礁石,當地居民會去那採集淡菜貝類,又叫做「淡菜埕」。反共救國軍進駐後,將島上一塊稱作八爺的岩石炸掉,而另外一塊叫做七爺的岩石因為外型似老太婆,轉音稱「老潭泊」,後來擴大為原稱中流所指涉的地區,稱「老潭泊島」。1969年(民國58年)12月,張兆驄指揮官下令興建東引八大名勝,其中一景為「老潭泊」巨岩,將該景定名為「中流砥柱」。
1975年,先興建了中柱橋,東引與中柱島銜接,後才規劃橫跨東西引的大橋。當時行政院院長蔣經國題名為介石橋,1976年5月1日,國防部核定命名為「中柱橋」,原本的老潭泊島也改名叫做「中柱島」。1985年7月7日,施工人員全力以赴,1986年5月20日完成兩邊的連堤。東引、中柱島、西引三島正式相連成一島。東、西跨海大橋是移山填海的工程,必須在山石中鑿土填海,在狂濤急湍中架設橋墩,施工人員力排萬難,完成此項重大工程。跨海大橋約498公尺,給兩邊帶來更便利的交通,對於西引軍民生活改善有莫大幫助。1989年11月,連堤以及深水港由當時參謀總長郝柏村命名為「中柱堤」、「中柱港」,上面題字「團結協力,移山填海,克服萬難,歷時四載,終底於成。」這二十字也無法完全交代一幕幕的艱苦構工。當年參與建設的士兵,都說當兵拿的是槍枝,那年代的東引兵,拿的卻是鏟子。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