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補庫-包子

補庫-包子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OGDL

補庫用的小包子有三種,大粒的包子144粒為一個單位,故馬祖閩東語又稱為「百四四」(ㄅㄚˇ-ㄒㄧˋ-ㄌㄟˇ/pa21-si53-lei213)。長一輩的鄉親向餅店老闆說訂製「百四四」時,老闆一聽即可會意。他的外觀大顆,成本高,故由「做頭」的人提供,或由大眾出資承製,禮成後再分發給大家。中型的以36粒為一個單位,故又稱為「三十六粒」(ㄙㄤˇ-ㄋㄟ-ㄌ廿ㄩㄎ-ㄌㄚ/sang21-nei44-loeyk5-lak5),這種包子才叫做「明頭」(ㄇㄧㄥˇ-ㄋㄠˋ/ming21-nau53)。最小的比大拇指略大一些的叫做「齋囝」(ㄗㄝˋ-ㄧㄤ+/tse53-iang31)。 「明頭」的數量單位為「禓」,馬祖鄉親則寫做「羊」(羊字簡單好認好寫,適合民間日用)。「禓」字在《說文解字》、《廣韻》都解釋為「道路上的祭祀。」《學典》說它的讀音有二,其字義為:「ㄧㄤˊ路上祭。ㄕㄤ死於非命的強鬼;驅除強鬼的祭祀。」完全符合馬祖補庫的民俗意涵。 至於祭鬼神的包子為何稱作「明頭」,馬祖文史工作者陳高志認為,從「明器」的含意來看,一指天子分封諸侯時所賜之物,其意為「明德之分器」;另一含意為隨葬物,其意為「神、明之也」。故將拜祭鬼神用的祭品包子寫做「明頭」是於史有據的。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補庫-包子 / 撰寫者: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152298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連江縣政府文化處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林文福(2013)。補庫祈福包子。馬祖日報(6月16日)。2019年2月13日,取自http://www.matsu-news.gov.tw/2010web/forum_info_101.php?UID=454&cat=8;陳高志(2010)。有關「補庫」我的拙見。攀講馬祖(5月1日)。2019年2月13日,取自https://voiceofmatsu.com/%e6%9c%89%e9%97%9c%e3%80%8c%e8%a3%9c%e5%ba%ab%e3%80%8d%e6%88%91%e7%9a%84%e6%8b%99%e8%a6%8b/
舉行時間
春分(3月21日前後)到夏至(6月21日前後)期間
辦理週期
每年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