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西南沿海。昏暗的屋舍裡,一名男子頹靡地坐在小凳子上,男子的兩隻腳顯得萎縮、無力,下肢完全不見任何肌肉。男子得了「烏腳病」,患病的初期徵兆是雙腳的皮膚呈現蒼白或紫紅色,這是因為血液流通不順暢所導致;而後細胞將因為缺少養份、氧氣而壞死,呈現紫、黑色。
烏腳病被認為是攝取過多的「砷」,而導致的砷中毒。在早期,因為當地較淺的地下水會受到海水影響而過鹹,西南沿海的漁村居民會開鑿較深的井水做為民生用水,然而這些深井中的水質卻含有高含量的砷(達0.4-0.6ppm,臺灣標準值為0.005ppm以下),致使飲用井水的居民砷中毒,引發烏腳病。烏腳病在1920年代時便有記錄,不過當時患者不多並未引起注意,直至1950年代後盛行於西南沿海的村裝,而後政府機關及民間醫療人士便開始著手研究、處理烏腳病。今日,隨著自來水管道的普及,民眾多飲用潔淨的自來水,便較少有烏腳病的病例出現。
本批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