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間:1959年至1960年期間。
拍攝地點於基隆。一名男子站在私立博愛救濟院(The Keelung Charitable Institution)的大門口前,他身穿著整套的西式正裝:西裝上衣、外套及領帶等,看似是當地的有力人士,可能與救濟院的開創、經營有關。私立博愛救濟院設立登記於民國四十三年,登記地址為基隆市暖暖區博愛路三十號。成立目的是以收容教養孤苦無依兒童及老弱殘廢貧民授與各種知識及謀生技能,當時董事長為謝貫ㄧ先生,他也是基隆市第一任市長。
博愛救濟院在民國六十五年,由政府明令更名為「博愛仁愛之家」,目的是將「救濟院」帶給人的負面印象給消除,改以「仁愛之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仁愛思想。 臺灣的救濟機構在清領時期以前便有記錄,但直至清領以後才有較具規模的機構出現。由私人開創的救濟機構要比官方開辦的更早且服務面向更廣,這些救濟院多半是由當地有力人士合力籌辦、捐贈土地及金錢。救濟機構的名稱在不同政府的統治下有不同的名稱,清領時稱為養濟院、日治時稱為慈惠堂、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稱為救濟院,民國六十五年後則一律改稱為仁愛之家。
本照片由時任台灣基督教救濟會第五任主任的薛培德牧師拍攝。薛培德(Barry L. Schuttler)是一名美國籍長老教會牧師,任職救濟會主任的任期為1959年3月至1960年11月,在臺期間負責統籌藉由基督新教的管道進入臺灣的美援物資,在他的相片中常可見救濟物資發放時的景況。此外,薛培德牧師在工作之餘(或是在前往物資發放地點的途中),也會使用相機拍攝當時臺灣的風土民情,留下了1959年至1960年間的臺灣影像紀實。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