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許多的廟宇建築,常於門軒屋角處以人物造型作為裝飾,一般稱之為「憨番扛樑」,亦有稱「憨番抬廟(厝)角」、「憨番扛大杉」,但並不承擔建築力學結構的作用。 關於這種「憨番」形象,民間說法不一,有黑奴說、紅番說、原住民說等,霧峰林家的裝飾甚至有法國人之說法。關於此種建築裝飾手法的由來,迄今仍無定論。然早自漢代畫像石中,即有類似的人物承重的裝飾手法,日本藥師寺8世紀的佛像台座上,也可以見到所謂「蕃人裸像」的浮雕裝飾。顯見這樣的裝飾手法淵源已久,然是否與現今台灣傳統建築中所見到的「憨番扛樑」有關,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這類建築裝飾因匠師普遍採用,在臺灣廟宇或傳統宅第中頗為常見,為傳統建築增添一些趣味。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