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霧峰戰俘營,為日治時期臺灣的第二戰俘營,地點就在水利規劃試驗所的舊正園區,在63號快速道路跨越烏溪的大橋下,霧峰的這一端,緊鄰烏溪堤防邊。 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晚期,成為日本重要的後備軍事基地,有軍營、工廠,以及關押俘虜的場所。當時霧峰的戰俘營關押的主要是美國與英國的軍人,第一批俘虜是日本攻打菲律賓後,由菲律賓俘虜過來的美軍。幾個月之後他們被送走,接替被關在新加坡被俘虜的英軍。戰俘在當地從事水利護岸或橋樑等相關工程。 戰俘營在戰後遭人遺忘,直到1990年代由加拿大人Micheal Brust發掘出這段歷史,成立臺灣戰俘記念協會,並陸續找到全臺各地14座戰俘營,並立碑紀念。位於霧峰的臺中戰俘營記念碑立於2000年,碑體為蛇紋石橫剖,上以英文及中文鐫刻文字。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