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初年,本地連年旱災五穀欠收,且瘟疫橫行。村民廖清新提議,迎請湄洲媽祖聖駕繞境驅邪,祈安植福,三日後疫疾頓消。於是村民集議興建竹茅廟宇奉祀,於嘉慶2年(1797)竣工,定名「奉天宮」。昭和6年(1931),地方士紳廖金把等發起重建本廟,向境外信徒募捐,興建一棟佔地200坪磚造瓦頂廟宇。廟堂外觀巍峨,布置莊嚴,雕刻精巧,古色古香,奠定現今的規模與樣式。
奉天宮歷經多次改建,較為特別的是廟裡三川殿前簷廊龍虎對。龍堵為雲林最大幅的交趾陶,而虎堵則似洗石子作品。根據當地耆老的說法,當年龍虎對由兩派匠師以中軸線為界,圍著帆布分別施作。兩邊從對看堵仔細比較,不論是工法或水車堵線板皆有所差異,不過仍可堪稱是雲林縣內高水準的工藝作品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