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做客事」──雲林詔安客區域中「做功德」儀式專家之源流探究

「做客事」──雲林詔安客區域中「做功德」儀式專家之源流探究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做客事」──雲林詔安客區域中「做功德」儀式專家之源流探究

雲林縣的詔安客乃指祖先原為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之客家人,由於特徵不明顯,以前被認為是「福佬客」,意指他們已喪失客家的特色,但事實上詔安客仍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傳統。陳逸君撰寫的「做客事」一文即在探討原本被認成「福佬客」的詔安客如何利用生命禮俗中的「做客事」來維繫詔族群認同。
雖然雲林縣的學者們對於詔安客的客語、地域、建築形式等有了很多相關研究,但詔安客喪葬儀式或其執行者等相關研究成果仍相當稀少。詔安客喪葬儀式在其族群意識凝聚上扮演者隱性的結合力量,因他跨越了聚落、性別、社會階級、經濟條件等差異,且連結原鄉的傳統禮俗,是為雲林詔安客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之象徵。
其中被稱為「做功德」,即被統稱為「做客事」的詔安客葬儀式,有著喪葬儀式及認同之間的關聯性,同時凸顯詔安客喪葬儀式的特殊性。至於主持「做客事」執行人,且屬客家籍者,一般通稱為司公。之後作者在此詳細介紹了做客事的來源以及「香花僧」的引入與發展,以及香花僧與齋教、釋教間的相互影響。台灣的詔安客也藉由這些喪葬儀式成功的維持其文化獨特性及群體間的認同感,讓詔安客文化得以延續至今。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
資料來源
雲林縣文化局,《雲林文獻 第五十六輯》,2014年12月
撰寫者
鍾芷羚
貢獻者
創作者
陳逸君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2014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文件
時間分期
清領時期 (1683~1895)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