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土庫虎尾糖鐵發展

日治初期,明治28年(1895)10月7日,土庫市街曾因抵禦日軍而發生嚴重火災,3年後再遭水災侵襲。原先大坵田堡區域的發展核心土庫市街,因為日後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臺灣工場擇址於五間厝,也就是今日虎尾鎮,造成原大坵田堡政經中心自土庫庄轉移至後來的虎尾街。日糖在日本本土原先就有精製糖工場,在臺灣所尋求的,僅為作為精製糖原料的粗砂糖供應地。因此工場的設置位置,除需考慮工場用地取得,便於將採收的蔗糖原料運送至工場之外,亦需考慮將產品輸出之便利性。
為利用縱貫線鐵路將粗砂糖搬運至打狗港以運出臺灣,五間厝庄具有地理位置上之優勢。在明治37年(1904)時,當時五間厝庄東北側仍有較大面積的未開墾地,且是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該址即為之後臺灣糖廠與新聚落的所在位置。在明治43年(1910)1月31日,以五間厝為中心的糖業工業正式開啟客運服務。鐵道路網跟著甘蔗原料產區分佈向四周延伸,並於明治44年新開通北港線五間厝-北港,與西螺線五間厝-西螺之輕軌客運服務,並於土庫市街設土庫驛,為北港線的其中一站。

基本資訊

  • 別名
    五間厝、大坵田堡
  • 資料來源
    《雲林縣縣定古蹟土庫順天宮修復及再利用計畫》,雲林縣政府,2017年,,臺灣堡圖
  • 撰寫者
    陳建安
  • 貢獻者
  • 創作者
    圖片繪製:蔡侑樺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日治時期明治年間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照片
  •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 (1895~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