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種低溫燒製的彩釉軟陶,製作較繁複,但表面色澤鮮豔,常出現在壁堵或墀頭內。以手工捏塑成形後,上彩或上釉燒製而成的泥偶或陶偶,在建築上常見的是交趾陶和泥塑。「交趾陶」舊稱「交趾燒」,是以低溫燒製而成的多彩釉軟陶,它的形成年代不明,但是可以確信的是最遲在道光年間引入本省南部。「交趾陶」的色彩鮮艷亮麗,常作為建築物身堵、水車堵、墀頭上的裝飾品。交趾陶的製作難度很高,所以自道光迄今的一百五十多年間,真正名傳後世的匠師為數極少,其中以葉王的學術成就最受推崇。葉王生前的作品遍及嘉南地區,但大多數已經不存在,現在保存較多的兩處為台南縣佳里鎮的震興宮和學甲鎮的慈濟宮,一共有二百多件作品,內容包括浮雕博古靜物和立體人物動物。「交趾陶」舊稱「交趾燒」,為多彩釉軟陶的一種。它的歷史淵源迄今尚未有定論,但由製作方式及釉色來看,很可能像由「軟陶」與「廣窯」融合發展而成。「軟陶」始見於西漢時期,但一百到八百多年後的盛唐時期才大放異彩。唐代的作品以白色為地,上敷黃、綠、褐等二至三種顏色,後世稱之為「唐三彩」。唐以後的遼、宋、元、明等朝也製作三彩陶,惟以技法未能推陳出新,故未受到重視。軟陶的原始功能為充當陪葬之明器,注重生動豔麗,不考慮長久的實用價值。它的特色有三:一、以低溫燒製,窯溫在八百度以下,與一般陶器的一千二、三百度相去甚遠,因此質地鬆脆,不利於保存。二、為求降低熔解溫度,於釉藥中添加鉛為助熔劑,因此表面含有鉛毒,不能時常把玩。三、製作程序很複雜,從練土、成型、修飾、素燒、上釉、二次燒到「開相」(以墨或礦物顏料描繪五官及髮鬚等),總計有七、八道手續。「廣窯」也稱為「石灣窯」,位於廣東佛山,自宋代開窯以來,便川手工精湛的人物塑像而著稱。交趾陶的製作方式與三彩陶相同,手藝則與廣窯近似,它的形成年代不明,但可確信的是最遲至清道光年間已引入本省南部,作為建築物身堵、水車堵、墀頭上的裝飾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