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寶塔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古城村舊金城南磐山南端,是一座由花崗石條壘砌而成的五層實心塔。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抵禦倭寇屯戍浯洲(今金門)時,建造了三座寶塔,文臺寶塔便是三塔中碩果僅存的一座。十四世紀中葉以後,日本中央控制力減弱,鋌而走險的日本海盜,結黨成群在中國沿海劫掠,造成明朝的困擾。明朝為禦守倭寇,加強沿海的戍守。江夏侯周德興便奉命在浯洲屯戍,設置守禦千戶所,築金門城,並設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等五寨拱衛金門城。另外,又興建金門三塔,即太武山的倒影寶塔、矛山的矛山寶塔與南磐山的文臺寶塔。倒影塔位於金門另一古蹟海印寺石門關所在的海印巖對面,塔高共計七級,塔頂並刻有「文峰聳秀」四字。原為太武山十二勝之一,可惜民國七年(1918年)金門的一次大地震中,不幸崩塌。矛山塔,位於金門舊城西邊,水頭村矛山的南方。矛山又名「金龜山」,蓋因海濱有兩巨石,形狀酷似大龜,一塊憑山做入海狀,又名「下水龜」。另一塊則由海中半露出水面呈登陸狀,故又名「上水龜」。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八二三砲戰時,由於矛山為後浦屏障。矛山寶塔便因目標太過明顯,而被拆除。文臺寶塔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古城村太文山東南,南磐山嘯臥亭北,東濱古崗,東南有梁山、大帽山,西北為蜈蚣山,南面臨海,登臨此地極目跳遠,蒼海波濤盡收眼底美不勝收。文臺寶塔是一座由花崗石條疊砌成的五層實心塔,也是金門三塔中唯一保存完好的石塔。在東南向第三層的塔身有「奎星聳照」四個字及「魁星踢斗」圖象,魁星是明清讀書人暨文昌帝君另一崇信的神明,故在地理位置上有求祈福庇佑金門文士皆能科甲及第,再者文人雅士登臨此地,遙祭魁星,顯示文臺寶塔用途可能為一文峰塔。文臺寶塔平面為六角形,基座上共分五層,由最小二十公分左右,最大三十公分厚的花崗石條,以一丁一順的方式砌築而成,基本上第一層砌有六皮花崗石材,第二、三層各為五皮、第四層為四皮、第五層為三皮,平面由下而上逐層縮小,每層高度大約以十公分作為遞減,每向靠外側的石材稍微裁切成斜面,如此在每一丁順遞減時並不以退縮方式解決,頂檐再壓以葫蘆寶塔作為收頭,層與層之間分隔更為明顯。在基礎上並沒有所謂的「地宮」,而塔基應是深入磐岩之下,基礎石材表面呈粗面,增加摩擦力與土壤握裹力。在構件接合上丁砌層最外兩端的石條應與相鄰兩向的石條為同一塊,順砌石材必須切割成約120度,才能組合成六邊形,而在內部接合上丁砌石材深入內部的長度應為順砌的兩倍。(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位於金城鎮古城村南磐山嘯臥亭北側的文臺寶塔,是一座由花崗石壘砌而成的五層實心塔,也是金門三塔中目前碩果僅存的石塔。明太社洪武二十年丁卯(西元一三八七年),為抵禦倭寇,命江夏候周德興屯戍海疆。周德興相度形勢,在吾州設置守禦千戶所,築金門城,並設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等五寨加以拱衛。又在太武山、矛山及南磐山建倒影、矛山及文臺三塔。倒影塔,高一丈八尺,計七級,塔頂刻有「文峰聳秀」四字,為太武山十二勝之一,可惜在民國七年戊年(西元一九一八年)的地震中崩塌。文臺寶塔的平面呈六角形,基座以上共分五層,均由厚二十六公分左右的花崗石條以一皮丁一皮順的方式砌造而造。第一層砌石六皮,第二層、第三層各五皮,弟四層四皮,弟五層則減為三皮。層與層之間,用突出的石板做為屋檐;平面由下而上,逐層縮小,削尖而上,頂椅再鎮以矛尖寶頂,造形樸拙,風格獨具。在頂層的塔檐下一塊條石上,橫刻著「魁星踢斗」圖象。從前的志書,都不記載塔上銘文,而稱塔為航海標誌。其實,南磐山高,臨海而遙,極目遠眺,蒼海波濤,文人雅士,登臨此地,心胸舒暢,頓萌大志,遙祭魁星,以遂宏願,所以名為「文臺」。如為航海,嘯臥亭前,視野遼闊,建塔合宜,何必隱於石後,可見航海標誌之說有待商確。文臺寶塔附近,碑碣林立。磐石上,鐫有「文臺寶塔」四字;也有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丁未(西元一六○七年)近人張大千的「國之金湯」墨寶。塔的南邊,有明代平倭名將俞大猷,任金門守禦千戶所時,所題的「虛江嘯臥」碑碣;他的門人楊宏舉,也曾在這裡建了一座石造的「嘯臥亭」,額題「後樂」,可惜後來毀於戰火,蹤影杳然。(資料來源:金門縣的古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