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良功母節孝坊是清仁宗為旌表金門許氏,撫孤守節,教子成名,於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年)而立,今為國家一級古蹟。節孝坊位於金門縣金城東門里莒光路一段觀音亭旁,由其子邱良功上表懇請旌獎,清仁宗聖旨旌表,誥贈一品許太夫人節孝題准建坊。金門雖一島孤懸海外,但向有海濱鄒魯之譽。舊志中列載節孝、烈女、貞女、賢媛達五百餘人。邱良功母節孝坊所旌表的許氏,即為箇中的佳範。許氏,金門人邱志仁之妻,邱良功之母。有關於許氏節孝事蹟,根據林焜熿《金門志》卷十二列女傳所記:「許氏,後浦邱志仁妻。年未三十,夫歿。遺孤良功,生纔彌月,艱辛撫養,守節三十餘年。嘉慶間。良功官浙江總督,奏請旌表建坊,封一品夫人,祀節孝祠。」除此外,翻遍志書,便再也看不到進一步詳細的記載。若有,亦是其子孫之記載,不禁令人感嘆往者對於女性的不重視。所幸根據邱家所存許氏之神主牌記載尚能略探與許氏相關的直接資料。牌位正面為:"皇清誥贈太安人恩受坊表 顯妣邱府貞淑許太君神主";背面則寫:生於乾隆癸亥年(按一八六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缺)時,妣名印官,享壽五十又五,行一,卒於嘉慶丁巳年(按一八一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戍時,葬峰上寨,寨內坐乙向辛兼辰戍。據此方得知其閨名為印官,但對於其「撫孤守節,教子成名」的生平細節,在志書上卻只有上述寥寥數行,難有具體詳細的描述。不過,觀其子邱良功能夠為官清廉、行誼謙孝,邱樹功義行孝友,其孫邱聯恩、邱成勳在事功、德誼上亦均有不俗的表現。另外,《金門志》列女傳中與邱家有關,尚包括邱良功之姑邱甘娘、子媳許氏、孫女與曾孫女等四人。一門節孝至此,相信與許氏平日的身教言教必有直接的關係。由此亦可間接得知許氏貞淑教子持家的成就。臺閩地區的石碑坊中,以邱良功之母節孝坊的尺度為最大。邱良功之母節孝坊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東門里莒光路一段觀音亭側,為清代新金城內往南門的必經之所。原立於街道中央的牌坊,受市街規模變遷的影響,街道轉為曲折,牌坊則斜跨於今莒光路上。節孝坊之形制為「四柱三間三層五樓(屋頂)式」之仿木構石造建築,由四根齊高方柱構成「四柱三間」,明間大,次間小之格局,四柱頂端置「第一層檐樓」,檐上置四根高栱柱以支承「第二層檐樓」,類此方式架疊「第三層檐樓」,而成「三層」,「五樓」則指坊上五座屋頂。平面略成倒凸形,舖面皆以石板條為材料,牌坊前右側另有示禁碑。石牌坊建築之立面比例尺度與「營造法原」所述之南方牌樓建築規制接近,遠異於北方牌樓建築規制。節孝坊之構材均為泉州白石與青斗石,由於泉州白石之構造節理規律,抗壓性高,因此多用於牌坊之主要結構元件,以承載荷重,諸如石柱、石額枋、石獅座等,至於青斗石則因其質地較密,防風化佳,且易雕琢,故多用為裝飾、雕刻用材,諸如聖旨碑、雀替、花板及脊飾等。節孝坊以石獅座當作夾桿石,尤其特殊的是,陽面明間右側之雌獅雕,被後人附會為邱良功之母許氏的化身,並加上當金門地方風獅爺之風神信仰習俗,而將該雌獅雕施以彩繪凸顯其象徵效果,並於每年千秋誕辰舉行祭祀。 (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邱良功母節孝坊建於清嘉慶十七年壬申(西元一八一二年),是用來旌表邱志仁的妻子-邱良功的母親-許氏,節孝事蹟而建造的牌坊。邱良功,字玉韞,後浦人。出生才三十五天,父親便與世長辭,留下母子兩人孤苦伶仃;幸賴當時未滿三 歲的母親矢志守寡,撫孤教子,茹苦含辛,終於將他培育成為一位屢建奇功的武將。當他官拜浙江提督時,母親守寡已逾二十八年,因而奏請旌表,獲得仁宗皇帝嘉許,建造了這座精美的牌坊。邱良功母節孝坊,是一座中央明間較寬兩側歡間較窄的四柱三間三層石造牌坊,由上等的泉州花崗石和墨綠的青斗石雕鑿建造而成,雕工非常細緻,造形頗稱雄偉,是臺閩地區現存牌坊中最為壯觀的一座。邱良功母節孝坊立於繁囂的東門市街當中,由四根高度相等的方形花崗石撐起,柱身上正面及背面都刻有楹聯;敘述著邱良功母的節孝事蹟,柱子前後立著四對雄雌的石獅,做為夾杆石之用,獅子的造形勇猛威武,狀若牌坊前的求護神。高高的頂檐下,豎立著雙面刻有「聖旨」的石匾;石匾下鐫刻著金色的「欽旌節孝」四字。橫鑲的青斗石花板,穿插在花崗石構件之間,佈滿著鏤空的精緻雕刻圖象,不論人物或風景,都栩栩如生。大額坊及花板上寬寬的橫額,刻著「誥贈振威將軍邱志仁妻,欽命提督浙江全省等處地方,統轄水陸軍功節制各鎮,加一等,記大功六次,晉封三等男爵世襲邱良功之母,誥贈一品兼人許氏坊」的字句,彷彿對著來往熙的人群,述說著慈母淒風苦風的節行和人子功成名就的榮耀。(資料來源:金門縣的古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