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布政使司衙門,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臺北植物園內西側,創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興建於清光緒劉銘傳治臺時期,原屬臺灣布政使司衙門之一部份,由於1931年日本政府擇定原址建造公會堂(今中山堂)之故,而被搬遷到了現今植物園內西側。由於經過了遷移,原先衙署建築之配佈已不復可見,只知現存部份應是當年屬於布政使司籌防局的頭門、大堂、部份左右房舍、通廊、以及一座園林景點。 目前位於植物園內的布政使司衙門,係一座七開間三進式呈縱長形「田」字形平面配置的官式建築:座東朝西略偏北,已不同於原先座北朝南的方位。三進的建築空間係分別由橫向的「頭門」、「儀門」及「大堂」所構成。進深較短的頭門係為最前端的建築,其雖係擷取不同建築體拼接而成的結果,惟從正面入口退凹三開間的寬廣檐廊,仍可見其作為官方建築的特色。頭門與儀門間,兩側以縱向的廂房連接,形成封閉的四合院。橫向的第二進儀門與第三進巍峨高大的大堂之間由兩側左右廊道聯繫,形成了另一個封閉的四合院。整體而言,一波又一波平緩的屋脊曲線以及短小的燕尾翹脊,予人以官方建築莊重而不花俏的感覺。 基本上,為了表現達官顯貴的身份與地位,從現存布政使司衙門可見其多採用高大的柱列,配合著由低而高的室內空間,造成了人望而生敬的效果。由於建造過程適逢中法戰爭後不久經濟拮据之際,建材使用十分簡陋,例如,當時的牆面即由一層丁一層順的唭哩岸石砌造而成,其作法並不是太精緻,以細石、碎磚或泥土填縫之處相當多,是一座磚、土、石構造及柱梁並用的混合式構造。此外,屋頂並不用筒瓦,也不作滴水,而使用普通的板瓦。(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置臺灣布政使司。清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夏,於臺北府城寶成門(西門)內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甲午戰起,巡撫唐景崧曾分其西畔房屋設籌防局。日軍治臺,佔為總督辦公之所,直至民國九年總督府新廈落成為止。 民國十七年,日人為紀念日皇裕仁即位,擇此地建臺北公會堂。民國二十年將籌防局門廳、布政使司大堂與部份廂堂,遷於植物園內現址。光復後由林業試驗所接管,作林業陳列館之用。這座臺灣僅存的衙門建築,格局宏整,室內高敞,表現了清代官衙之威嚴與氣勢。(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