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賣局初建於1913年,先建兩翼,中央塔一直要到1922年才完成。日據初年的治台政策首先著重於菸酒及其他民生物品之專賣,作為稅收之主要來源,專賣機構成為第一批的重要機關建築。形式採取北歐風格的樣式建築,平面呈對稱的L形,入口置於轉角處,正面出現巨大的半圓形山頭,中央塔高達六層,形式頗接近稍早完成的總督府。壁體主要均為紅磚造,外壁有橫帶(Band)滾繞,形成紅白相間的裝飾趣味,這種橫帶在遇到開口時,通常集向圓心,與磚拱及拱頂石(KeyStone)結合成一體。另外,它的入口並沒有抬高,比起同時期的其他公共建築,這個入口顯得較親切,門廳上置球形圓頂也是它的重要特徵。在台北僅存的非古典系文藝復興式作品中,公賣局是品質相當高的一座。(資料來源:臺北建築) 專賣局現在稱為公賣局,由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成立於西元一九0一年,建築物初建於西元一九一三年,先建兩翼,至西元一九二二年才完成中央尖塔,成為當時臺北市的重要地標。當時日人為控制鴉片、鹽、樟腦、菸、酒、火柴、度量衡及石油等重要民生物資,乃設置專賣局,由殖民政府操控產銷大權,其收入為總督府最主要財源。光復後專賣局由政府接收,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這座聳立在南門外的紅磚建築由總督府營繕課設計,由神戶組施工,平面呈曲尺狀,入口設在轉角處,中央尖塔有點類似同時期所建的總督府,但正面的半圓形山頭卻是總督府所無。它外觀上最令人醒目的是許多白色的橫帶與紅磚牆構成紅白相間的裝飾效果,造型華麗至極。(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