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安平小砲臺

跟安平小砲臺有關的相片,共6張
跟安平小砲臺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安平小砲臺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安平小砲臺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安平小砲臺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安平小砲臺有關的相片,第5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臺灣府城西側,即昔臺江內海,外緣百連綿的南北沙汕二道,長約百餘里。其中號稱天險的鹿耳門,自從清道光二年壬午(西元一八二二年)起,便逐漸淤塞,進而積沙成陸,成為廢港。整個商業重心及設防要地,因而轉移到南方的安平大港。做為南汕之自的安平,東障府城,西扼四草,北阻郭賽,南控七鯤身,海防地位極為重要。道光二十年庚子(西元一八四0年),中英鴉片戰爭,清廷為防英軍竄入臺洋,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姚瑩在查勘了全臺的砲臺形勢後,上呈《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要及次要的海口十七處,分別設防。當時安平地區計設有:大港砲臺、紅毛城砲臺、天后宮砲臺、安海頭砲臺、灰窟尾砲臺。安平小砲臺即為其中之一。當時議建的廠臺和砲墩,多以竹簍、麻袋貯沙土壘砌。但是,翌年興工時,為顧及經久耐用,改砌石牆。砲臺配備除了原有兩千肋以下鑄鐵砲外,並從內地發運新鑄八千肋大砲八八千勘大廠,分別安置在安平、雞籠及滬尾三口。由於砲的威力較大,所以另砌砲臺承安重砲。廠牆高六尺,上做雉堞,垛口高三尺;砲臺長八丈,寬五丈,四週用實心砌造。安平小砲臺,原是面向臺江,阻絕敵船,捍衛府城的防禦設施之一。稱為小砲臺,因對應於沈葆楨所建的工鯤身砲臺(又稱安平大廠臺),就規模大小而稱呼的。同治十三年甲戌(西元一八七四年)臺灣知府周懋琦曾加以重修。根據日據時期留存的檔案照片,砲台上安置的人砲轍已是一八六一年式英國B.P前膛砲,百可能是這一時期更新的配備。民國三十八年己丑(西元一九四九年),國軍曾以此為要塞,添建碉堡。民國六十九年庚申(西元一九八0年)臺南市政府重加修砲臺上垛口。目前,因地理形勢變易,大港往日的軍事景象已不復見。(資料來源:台南市文化局)  安平小砲臺位於臺南市約在安平古堡西南方三百公尺處,秋茂園公路的南邊。安平小砲臺乃臺灣兵備道姚瑩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為因應鴉片戰爭加強臺灣海防設施所建的十七口砲臺之一。原來「安平砲臺」一詞即是指此砲臺,但自光緒二年(1876年)億載金城完工後,為區別起見,將規模較大的億載金城稱為「安平砲臺」、「三鯤身砲臺」或「安平大砲臺」,以與姚瑩所建之安平舊砲臺(即安平小砲臺)區別。另外,連橫的《臺灣通史》也將「億載金城」稱為「安平大砲臺」,而以「安平小砲臺」稱原有之安平舊砲臺,並沿用至今。一般而言,安平小砲臺僅指公路南方之砲臺本體,並未包含其北方之石堤。但根據考證之結果,此石堤之構築年代應與砲臺本身為同時期;另就其與安平古堡之防禦形勢而論,二者間亦有密不可分之關係。故安平小砲臺應包括砲臺本身及其相銜接的石堤。姚瑩第一次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所建的安平小砲臺係土築砲墩。第二次則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除於原砲墩內添砌石壁各三十丈外,另為了安置八千斤之大砲,加砌石造砲臺承之。高以六尺為度,垛高三尺,長八丈,寬五丈。安平小砲臺基座之外表以上等白花崗石為材料圍砌而成,採丁順交砌,丁石為一丁榫,且突出於壁面,內填有實土,中留有避震之地下小室,結構相當堅固。基座地表之舖面材料為油面磚,其上南、北、西三面共有磚塊黏以三合土砌成之垛牆八座,上面留有槍口,垛牆間則為砲口。東面有階梯以供上下。安平小砲臺興建於引進西式砲臺之前,所以可說是臺灣舊式砲臺之後期代表作,保存也很完整。安平小砲臺不僅包含了二座砲臺,還有一條二百餘公尺的砲墩聯絡其間,又是姚瑩所籌建的十七口砲臺中最重要者,小砲臺屹立了一個半世紀而不毀,正可為臺江變遷與鴉片戰爭之最佳歷史見證。歷史意義相當高。安平小砲臺為臺灣現存中國傳統舊式砲臺末期之代表作。安平小砲臺於臺南市安平區西門里。大致來說,臺灣之砲臺可分為二個時期,1.鴉片戰爭以前之舊式中國傳統砲臺,2.鴉片戰爭以後受西洋船堅砲利觀念影響,所引進之西式砲臺,而安平小砲臺及四草砲臺即屬舊式砲臺。小砲臺古蹟區可分為小砲臺本體,舊砲臺及石堤三部份。小砲臺長八丈、寬五丈、垛高三尺,全高六尺,基座外壁以石材圍砌,內腹填土,基座表層面磚,垛牆砌磚粉以灰牆。石堤中段舊砲臺,為長四丈餘,寬三丈餘高丈餘之方形砲臺,臺上有垛牆六座,每座高三尺厚二尺,內寬五尺,外寬三尺,砲口則內長二尺,外長四尺。其砲臺基座係老古石黏以三合土疊砌而成,垛牆及砲口均以磚塊黏以三合土而成。石堤,全長約二百餘公尺,其中每隔四米八有一處水閘或砲口。現在小砲臺之規模,乃道光時期為鴉片戰爭所築,可惜旋即被三鯤身之西式大砲臺--億載金城所取代;復因小砲臺修建時期正值引進西式砲臺之前,所以小砲臺可說是臺灣中國就是砲臺之後期代表作亦是保存最完整者。(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南市安平區
地點名稱
台南市安平區/紅毛城/億載金城/秋茂園/紅毛/三合/大觀/大觀/石壁/安平小砲臺/安平古堡/四草砲臺/鹿耳門
緯度
22.9934043/25.175383/22.9877/24.5365/24.9116/23.698/23.9826/23.8525/23.4531/22.999489/23.0014949/23.019283/23.081216
經度
120.1647036/121.43288/120.159/120.695/120.981/120.41/120.685/120.865/120.678/120.158533/120.1604334/120.130592/120.13301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