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澎湖二崁陳宅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共21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0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1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2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3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4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5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6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7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8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19張
跟澎湖二崁陳宅有關的相片,第20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澎湖二坎陳宅位於澎湖縣西嶼鄉二坎村,興建於日據時期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創建者為陳嶺、陳邦兄弟,在臺南經營藥材生意致富後,返回故里所興建之大宅。澎湖二坎的聚落乃經長期的發展而成,為一由血統衍生成陳姓單一氏族的聚落組織。其形成發展過程,由簡單的幾幢房舍,隨陳氏一族的發達,形成有組織的建築群。清咸豐年間,二興宮與家祠建築完成,二坎聚落之配置型態已大致成型。二坎陳氏一族發展至咸豐年間,人口衍繁,因澎湖環境不佳,多朝外地謀生。清同光年間,族人多相偕至臺灣從事藥材生意,陳嶺、陳邦兄弟亦是如此。陳嶺、陳邦兄弟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渡臺,初至酒廠工作,後轉業至金協源漢藥舖學習藥理。習藥有成之後,兄弟即於臺南嶺后街嶽帝廟口經營元益藥鋪。陳嶺主內,負責店頭營業,陳邦則主外,奔波南北,兜售藥材。兩人經營有成後,曾攜銀返鄉修築故宅。越數年,元益藥鋪已馳名府城,生意益發興隆。至日據時代初期,陳家已擁有許多產業。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兩人耗資八、九千元返鄉興築陳家大厝。新厝佔地百餘坪,深三進,為二坎之最具規模者。二坎陳宅的建造匠師是當地池東師傅陳媽挺,陳宅建築為三進三間的平面格局,融合閩南建築與澎湖地方建築之特色,並反映日據時期受西洋樣式影響的風格。其建築屬縱深狹長型的空間配置型態,硬山馬背的屋面造型與四點金的合院式格局,在縱深線上,有門廳、正廳與後堂三個主要空間,進與進之間則有開敞的院落。後堂捲棚軒位置有子孫巷,作為對外聯繫的次軸。陳宅的建築構造,多以承重墻為主,在堅實的墻上架承椽木以傳遞屋面荷重,較完整的木架構,僅出現在後廳堂前的雙排捲棚架及左右翼房的山墻架而已。二崁陳宅的建築為三間三進的合院建築,面寬12.1公尺,進深30.7公尺,屬於縱深狹長型的配置型態。其平面主要是由一標準的四合院單元與一倒置的三合院所接合組織而成的三進式格局。陳宅的配置型態,在縱軸線上分別座落有門廳、正廳與後堂三個主要空間,在進與進之間,藉著開敞的院落,減緩並改變在縱軸上過長且單調的連續性空間,達到虛實空間交替的目的。其構造多以承重牆為主,較完整的木構架僅出現於後廳堂的雙排捲棚架及左右翼房的山牆架。就外觀而言,可分為座落於二、三進的傳統閩南式系統,及位於第一進,受日據殖民時期洋風建築移入的門廳空間等二種不同形式。豐富的書、繪裝飾是陳宅的特色之一。而其融合閩南建築與澎湖地方建築的特色,並能反應日據時期受西洋樣式影映的特殊風格,更為當地民居建築中所少見。(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料網)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日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澎湖縣西嶼鄉
地點名稱
大觀/大觀/三合/廟口/澎湖二崁陳宅/澎湖縣西嶼鄉
緯度
23.8525/23.9826/23.698/23.3733/23.604855/23.6054584
經度
120.865/120.685/120.41/120.564/119.519996/119.5136711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