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義芳居古厝

跟義芳居古厝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義芳居古厝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義芳居古厝有關的相片,第2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義芳居古厝,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青峰里基隆路三段155巷128號,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義芳居古厝,為陳朝來所建的宅第。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土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芳蘭山與中埔山綿亙的山腳下。所謂下內埔,相當於今日臺北市大安區南方邊陲地區,包括臥龍、虎嘯、鳳雛、群英、群賢、芳和、青峰、黎元等里。陳朝來,乳名榮來,諡武善,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為渡臺始祖陳振師的養子。陳振師,乳名爍,諡文俊,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享年六十六歲。陳振師幼年家境貧寒,九歲時隨親戚隻身渡海來臺,受僱於艋舺「芳蘭記船頭行」,充當雜役謀生。經過多年的努力,後來接手經營芳蘭記船頭行,逐漸累積可觀的財富。嘉慶十一年(1806年),陳振師在下內埔購建住宅,取名「芳蘭大厝」,以紀念使他發跡的「芳蘭記」,並成為陳氏在臺灣基業的基礎。芳蘭大厝興建後五年,陳振師的長子去世。為使人丁興旺,從大陸家鄉認養甫出生數月的陳朝來為幼子。陳朝來出生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卒於光緒六年(1880年),享年六十一歲。陳朝來繼承父志,一面務農,一面經商,至晚年事業有成。於是在光緒二年(1876年),選擇芳蘭山西側山腳下,建造三合院宅第一座,取名「義芳居」,以示:「義種禮耕穎川舊德,芳蘭馥桂淡地祈榮」。義芳居古厝坐東南朝西北,為一單進多護龍的民居建築,計由前埕、正身、左右護龍、左右外護龍及銃櫃等空間所組成,是臺灣北部典型的「安溪厝」。防禦系統嚴密是義芳居古厝的最大特色。古厝四周的外牆,共設有二十四個銃眼,構成嚴密的火網。由此例可以想見當時治安的情況。義芳居古厝位在臺北市大安區青峰里,建築物座東南朝西北,屬於單進四護龍的三合院民居,俗稱為「正身護龍」,由前埕、正身、左右護龍、左右外護龍空間組構而成。平面依中軸呈左右對稱配置。因過去地處散村聚落,故常以莿竹圍籬環繞,圍籬的缺口便為宅第主要的入口。前埕石板採用棕黃色砂岩鋪成。祖先廳在中央明間,正廳左右房為主人居所。子孫廊除通左右廳房外,有防禦的功能,在窗臺下石砌牆面有銃眼。正廳縱深九架,除神龕部份為木構架外,其他三面為磚、石、土包被的牆體,兩側的土墼牆因門洞留設不易,故在施作時先在四周疊築磚牆,再用拱卷砌成圓弧形拱洞,而門洞下方的門框使用角柱石安在寬扁的檻石上。義芳居選用的石材以棕黃的砂岩為主,在重要部位方選用觀音山石。牆身主要用閩南磚與土墼合砌而成,在腰堵以下採用砂岩以丁順砌成,上部砌斗子墻。義芳居最主要特色為防禦系統的設計,包括門後的暗閂、獨立的銃櫃,及在匪徒易入侵的牆上開裏大外小的銃眼,以及屋後及兩側的竹圍籬及防災用的水池,都反映著清代及日治時期面對動亂的社會狀況所採取的一種防禦措施。(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  三級古蹟「義芳居」位於大安區基隆路三段一五五巷一二八號,係為臺北早期開拓者陳氏族人所建,義芳居陳氏家族,原籍屬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清乾隆年間,其始祖渡海來臺開墾。先前他們已有住屋,至清光緒初年才投下鉅資,建造義芳居。這座三合院古宅為典型的臺北盆地古宅,正身入口作凹壽式,正身及護龍之牆壁皆為堅固之磚石厚牆。門窗開口較少,且暗藏許多銃眼,另在外護龍建二層樓的銃櫃,備盜匪來犯時可以還擊自保。其門額題「義芳居」,落款為丙子年,據推算為清光緒二年所建。近代臺北都市發展迅速,像義芳居這類清代古宅第已經愈來愈少了,它對臺北之開拓有歷史見證作用。(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北市大安區
地點名稱
艋舺/內埔/內埔/大觀/大觀/下內埔/三合/觀音山/銃櫃/義芳/義芳居古厝/芳蘭大厝
緯度
25.069147/24.3052/22.6153/23.8525/23.9826/22.6163/23.698/23.883/23.8172/25.1056/25.011895/25.013467
經度
121.169243/120.71/120.566/120.865/120.685/120.572/120.41/120.756/120.884/121.272/121.547612/121.547946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