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青山宮

艋舺青山宮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青山王,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孫權的裨將,本名張滾。漢獻帝建安17年(212),張滾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因其為人正直廉潔,兼智勇雙全,頗受地方人士愛戴。張滾死後,停柩於縣衙東配室內,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祭祀。凡有新官到任,三日內必備牲醴致祭,祈求民安物阜。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崔知節由進士科選為惠安縣令,到任後未遵古例前往祭拜,引起地方不安。崔知節為安民心,遂往拜祭,詎料,墓碑傾倒,以為觸怒神靈。但細察之下,發現碑後竟鑴有五言絕句:「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但見字跡斑駁,不似新刻。崔縣令遂問士紳青山何在事後並與耆老士紳共商,將墓遷往青山(今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建廟供祭,名「青山宮」,青山王之名由此而生。此為一說。另有一說,靈安尊王名叫張悃,奉命紮寨於青山,軍威嚴明,盜賊匪徒不敢輕犯。張悃去世後,鄉人立廟奉祀,宋端宗時,賜「敕封靈安王廟」匾。惠安人有諺:「未有惠安,先有青山。」可見青山王在惠安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崇高。艋舺青山宮,俗稱青山王廟,或稱靈安尊王廟,主祀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為泉州府南安、惠安、晉江等三邑人的守護神,是主司司法檢查、驅邪逐惡的神明;神格與城隍爺相當,但其管轄範圍及於全國,可以隨時巡狩。俗稱青山王廟、或稱靈安王廟的艋舺青山宮,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二一八號,為昔時蕃薯市所在。青山宮與民屋毗連,其雖於清咸豐四年即已草創,惟經1950年日據時期大肆改建後方呈今日之外觀,運用一些日本石材。廟宇座北朝南、三進兩廊式的格局,緊鄰著街道,形同縱深頗長的街屋式建築。三川殿有一座八角型藻井,石材多用花崗石,屋檐下以網目斗栱裝飾,工藝精美。其入口正面以石雕為主,花崗石與青斗石並用,雕工雖然細緻,卻已是日據改建後之作品,呈現出濃厚的日式風格。其正殿畫棟雕樑,具有華麗壯觀的形貌。今廟則前殿為民國二十七年重修,前殿之石柱與石垛乃採取圓山神社所遺之石材,後殿為民國六十八年重修。艋舺青山宮為清咸豐4年(1854),泉州府惠安縣的漁民,奉家鄉的青山宮靈安尊王神像前來艋舺,由大溪口登岸,經過舊街(今西園路)時,扛者無法前行,焚香叩問神意,指示就地建廟。時值艋舺地區瘟疫流行,罹病死亡者不少,惟有到廟內祈求庇佑的人倖免,於是信徒紛紛前往,人數激增,以致廟小不敷使用。因此經由地方士紳倡議,於咸豐6年(1856)捐貲改建於現址,歷時三年方告完成。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為三開間三進兩廊的廟宇建築,位於昔日的番藷市街(今貴陽街二段)。日據時期曾大肆改建,而成為今日的外觀。宮前緊臨街道,形成縱深的街屋建築。入口正面以石雕為主,花崗石與青斗石並用,雕工雖細緻,但日式風格極為濃厚,尤以門前石獅為最。正殿畫棟雕樑,華麗壯觀。除供奉靈安尊王,並奉靈安夫人顯慶妃;左右有管人間善惡的監察司、長壽司、獎善司、陰陽司、福德司、罰惡司、增祿司、速報司及枷將軍、鎖將軍等。神龕上懸著光緒8年花翎知府銜福建補用同知何思綺所獻「神靈昭著」及光緒15年魏建勳所獻的「化險為夷」等匾額。(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古蹟資訊網)三級古蹟「艋舺青山宮」,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貴陽街二段二一八號,主要供奉靈安尊王張滾,乃清咸豐四年〈西元一八五四年〉福建惠安籍漁民,自其故鄉青山廟奉請而來者。廟建於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完成,雕樑畫棟,三川殿有一座八角形藻井,工藝精美。今廟則前殿為民國二十七年重修,前殿之石柱與石垛乃採取圓山神社所遺之石材,後殿為民國六十八年重修。(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網站)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者
三邑人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興工,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完工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北市萬華區 艋舺青山宮
地點名稱
艋舺/青山/西園/大觀/大觀/大溪口/宮前/艋舺青山宮/台北市萬華區
緯度
25.069147/22.4344/22.8621/23.8525/23.9826/22.9564/23.9725/25.039996/25.0262857
經度
121.169243/120.571/120.623/120.865/120.685/120.375/120.683/121.499532/121.4970294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