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峽祖師廟

跟三峽祖師廟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三峽祖師廟有關的相片,第1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三峽祖師廟創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1769年),歷經三度重建。第一次因大地震原廟被毀,經於清道光十三年(西元1833年)重建。第二次因甲午戰爭失敗,清廷締約馬關,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三峽鎮民不願異族統治,以本廟為反抗大本營;事敗,廟堂遭日軍焚毀,至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再度重建。今祖師廟為第三次重建,始於民國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農曆七月,由本籍畫壇耆宿名藝術家李梅樹(西元1902-1983年)親主其事;自四十六歲起至八十二歲止,以半生之歲月為弘揚傳統藝術文化與繁榮桑梓,并追念清水祖師公之豐功偉績,而規劃重建。全廟建築均以精彫細琢,歷經四十九年尚未完成;殿內之木雕,石刻,浮彫或銅鑄,無一不是匠心獨運鬼斧神工之傑作,三峽祖師廟實為一座代表傳統文化的藝術館亦可稱為雕刻博物館,常年吸引無數中遊客。其結構純以我國傳統式古法建造,建築彫刻之美聞名遐邇,故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美譽。全廟建築均以精彫細琢,歷經四十九年尚未完成;殿內之木雕,石刻,浮彫或銅鑄,無一不是匠心獨運鬼斧神工之傑作。整座祖師廟乃是以木為頂、以石為基的建築,採五門三殿式的格局,廟頂層層疊疊,每根脊上都有富麗堂皇的裝飾,廟內則無處不雕、無處不琢。其中最精彩的是廟中的石雕、石刻,不論就技巧與手法分析,都是民間藝術之最,其師傅中不乏已列國寶級之人物。不論銅雕、木雕、石雕,其題材多出自中國民間故事、神話或歷史典故,另外還有許多他處看不到的動物題材,如:哈巴狗、熊、火雞、貓頭鷹、穿山甲、烏賊、章魚、螃蟹等。此外,由於李梅樹的西洋美學背景,因此在雕刻中亦出現希臘神話裡的飛人題材,這也是台灣其他廟宇中所未見的!三峽祖師廟各殿介紹:廟埕:祖師廟正面五門三殿,五門在傳統建築中是尊貴之制,三殿則以居中者最高,表地位較重要,因此屋脊飾物為雙龍搶珠;左右屋脊則飾以雙龍護八卦之圖形。三川殿、三川門:進殿前會先經過三川門,其兩旁壁上及窗櫺的石雕栩栩如生,人物姿態豐富而圓潤,但因當初為恐爐煙燻燒、日曬雨淋,故以銅質製作,為當時創舉。此外鎮門石獅的雕刻極靈活、富動感,尤其鬃毛、尾毛線條轉折的曲度很活潑,兩獅中雄獅口含珠、雌獅逗小獅,雙雙以豐富的動感在門邊迎接客人到來。三川廳:進門後抬頭仰望正上方藻井,結構完全不用一根釘子,只是利用斗拱的搭接,層層疊疊上移到屋脊,這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極為特殊繁雜的裝飾技術。龍門廳、虎門廳(東、西門廳):三川廳的右手邊即是龍門廳,又稱東門廳,它和左手邊的虎門廳(西門廳)互相對稱,此處最特殊的是樑與小柱子交會的獅形「斗座」,包括胸前垂鍊及腳踏之球是由整塊木頭一筆雕刻而成。另外,門框前的石鼓雕了蟠龍、花草和小獅,其在廟宇中與石獅都有避邪之意。在虎門左邊的石雕窗櫺上則有一圖,內有一面刻著鏤空「岳」字的旗子,因當年每位師傅努力展現技術,遂挖空心思在字上表現,當李梅樹發現旗上字鏤空不合常理時,已來不及,便留下此一有趣景象。中殿(正殿):是三峽祖師廟最重要的殿堂,供奉著清水祖師。而中殿前的石柱為全廟雕刻重心所在之一,細數每根柱身的雕琢,可發現由內到外竟有三、四層之多。中殿前以正面的三對石柱最傑出,全部採用透雕法,具動感與立體之效,據說每對都得花去一千多個工作天才能完成。東廂及西廂:東廂奉日神,西廂奉月神,一主陽一主陰,銅塑的守護神為民間故事封神榜中的風調雨順二大金剛,這兩座樓各耗費三年十月完成。鐘樓及鼓樓:在東西廂上面則架著鐘樓和鼓樓,兩者屋頂皆是六角形、三層簷,屋脊上則有六條龍,而其剪粘部分更是設色妍麗、拼裝精巧。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國家文化資料庫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家文化資料庫
創作者
陳田 陳次武 陳己堂
創作日期
創作日期:清乾隆三十四年(西元1769年)
作品語文
中文
全集/系列名
世華網臺灣建築大觀園
相關地點
台北縣三峽鎮 三峽祖師廟
地點名稱
大觀/大觀/龍門/雙龍/三峽/雙龍/廟頂/清水/祖師廟/三峽祖師廟/台北縣三峽鎮
緯度
23.8525/23.9826/25.0277/24.7471/24.9362/23.7837/23.8798/24.862/24.8256/24.933903/24.9333333
經度
120.865/120.685/121.927/121.0/121.374/120.947/120.781/121.13/121.007/121.3703549/121.3666667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