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古城位於屏東縣恆春鎮城南、城北、城西三里,面積約34平方公尺。恆春古城之興建,肇因於清同治十年(1871年)至十三年(1874年)間之牡丹社事件,清廷派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至臺灣辦理海防。事息之後,沈葆楨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奏請在琅嶠築城設官,且建議以車城南方十五里之猴洞,做為縣治之所在,命名為「恆春」,寓意其地四時皆春。 光緒元年(1875年),恆春城由臺灣道劉璈督辦,提督高登玉,臺灣縣吳朝寅、徐元焯,鳳山縣藍登輝、林勝源,嘉義縣陳熙年、周黃英及吳逢源等士紳分段興築,在歷任知縣周有基、區則敬、黃廷昭等督造之下。全部城工於光緒五年(1879年)七月完成。 城池之規模,計周長880丈,城基厚2丈,外牆高1丈4尺5寸,內牆高1丈3尺4寸,牆寬1丈6尺,以三合土版築構成。城分四門,除南門稱明都門外,其餘各門分別以東門、西門及北門稱之。 城門座寬6丈9尺,高1丈7尺;門洞分內外兩道,外洞高寬均為1丈1尺,深8寸;內洞高寬各為1丈3尺,深2丈2尺。城樓高1丈2尺7寸,闊2丈7尺,深1丈4寸。門洞上方,各有花崗石造橫額一方,題為「清光緒元年季秋月建」。 城牆上設雉堞1,384垛,且有頂砲臺4座,窩舖8間。城門內各建卡房一所三間,門間設排水涵洞4個。城牆外有寬3丈2尺、深6尺5寸的濠溝一道,溝上築橋,每門一座,長2丈5尺,寬1丈2尺。 古城內街道呈雙丁字形,城內住民多集中於西門、南門附近,北門一帶則為練兵營,甚少居民,東門為昔日臺南郡至卑南必經之地。城內的建築有縣署、典史署、文廟、同善公所、天后宮、風神廟、城隍廟、福德祠、三山國王廟、白龍庵、五龍君王廟、觀音廟等等。 恆春城為臺灣現有城牆留存較完整者。恆春城在臺灣南部番地瑯嶠一帶。本城池因清朝國防需要而建,城址亦經勘輿擇定。以城東北之三臺山為縣城之元武,以城南龍鑾山為青龍居左,以城北虎頭山為白虎居右,以城西南之西屏山為縣城朱雀,藉四靈保護縣城,又以猴洞山為龍脈躍然城內。是以可知風水思想對中國城市構造之影響極大。 恆春城範圍輪廓呈多邊形近似於半圓形,城池規模外周八百八十丈,除四座城門及四座砲臺外,其餘皆為城壁。古城城內街道呈雙十字形,昔時北門為正門。又恆春城內之上半部多為官方用地或為官方建築,恆春城下半部則多為民居建築。 恆春城四座城門構造和大小尺寸大致相仿,僅些微細部有差異。城門之構成可分為城臺、門樓及門洞三部份。城臺由磚土石構成,城臺上接城樓四周有雉堞,四座城樓之平面形狀均為凸字型,分為抱廈及正屋二部份。門洞的作法分三段,前後二段均為圓拱狀,外拱徑(前)通常較內拱徑(後)矮小,中間段寬同內拱徑、高則大於內拱徑,以裝置門扇。另西門及北門二處慢道為磚豎砌而成,結構頗為結實。 在每座城門之間都有一座方形砲臺,上置大砲四門,砲座係由花崗石舖成。城壁兩側皆為版築三合土夯築,外抹灰漿,中腹填土,城壁上面馬道則丁字舖磚,雉堞及箭孔亦全由磚砌而成。(資料來源:內政部台閩地區資訊網) 恆春鎮現存的東、西、南、北四座古城門是台灣地區唯一保留最完整的城門古蹟。恆春古名「瑯嶠」或「琅嶠」,為排灣族語對一種蘭科植物的稱呼。指清季鳳山縣下林邊以南的地區。「瑯嶠」是地名,也是當地原住民的族名,瑯十八社就是指恆春地區的原住民部落。荷人据台時,恆春仍末受教化,鄭成功曾派兵登陸車城一帶,剿討土蕃。清朝因林爽文事件將恆春列為禁墾地,不准漢人移居瑯嶠。一直到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受牡丹事件衝擊,清廷開始重視海防,體認台灣南端毫無防禦,並為利開山撫蕃,遂奏准在此立縣建城。 緣於同治十年有琉球宮古島商船遇颱風漂流到八瑤灣(滿州鄉九棚一帶),六十六人在牡丹上岸,因言語不通,致遭誤殺,僅十二人為漢人所救。隔年又有四名日商因船難經過車城附近,也被排灣族掠殺。日本覬覦已久,為二事向清廷交涉未果,於十三年以懲兇為名率軍由車城鄉射寮村登陸(位龜山與大坪頂間的西海岸,目前海洋博物館現址)。初遭抵抗,迨被攻破石門天險,直搗原住民部落,大肆殺害山胞。後經英領事出面調停,遂與日本簽定和約,賠償軍費及難民而平息。 「牡丹事件」之後,清廷認清海疆防禦的重要,派沈保楨來台巡視,發覺恆春半島全無設防,即奏請清廷在恆春治縣,構築城池,一以防禦外侮,二來劃定漢人與蕃民活動範圍,以利屯墾撫蕃。其奏摺中所指的猴洞就是恆春城現址,尚留遺跡可尋。恆春城在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正式興建,歷五年方告竣工。 恆春城周圍長八百八十丈,牆基厚兩丈,面牆高一丈六。依縣城的規模與格局建造,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各以所向命名,南門又稱「明都門」。各城門之間並有窩舖八間,城門上各有砲台四具,二面向正前,另二分左右45度方位。外皮牆垣上方的雉碟有一千三百八十四垛,砌磚疊石而成。城牆外環繞壕溝,濠寬三丈三尺,深六尺五寸,每一城門皆有濠橋對外連繫,並駐守三、四十位兵力。此標準的縣部城池設計,氣勢雄偉非凡,防禦相當堅固完備。工程鉅大共耗資庫平十六萬七千餘兩銀元。是為台灣在清朝中末期城池的代表作,由現存四城門位置、殘留城牆仍可踹摩當時規模,探尋古城的面貌。(資料來源:屏東縣政府網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