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子,顧名思義,乃是指烏魚的魚卵。漁民從海中撈捕烏魚(烏鯔)的雌體,然後經過一連串的加工製作後,才成為人們所熟知的「烏魚仔」。關於烏魚的捕撈,在漢人移墾臺灣的歷史和漁業發展,具有相當緊密的關聯性。從清領時期文獻所記載,不難發現俗稱「正頭烏」,便是指稱冬至之前,遠從北半球較寒冷海域游經臺灣海峽,欲前往南方溫暖海域產卵的成魚,最遠到達今日恆春半島的墾丁周邊。此時的雌烏魚體內的卵巢便開始逐漸孕育烏魚卵,冬季時即,因為海水較淡水溫暖,屬於洄游性的烏魚,遂成群往南避寒,在臺灣海峽周邊形成洄游。
自古以來,福建、廣東沿海的漁民便追逐著烏魚的季節性洄游,來到臺灣海峽進行捕撈。捕撈到的烏魚成體,雄魚一般售價較低廉,會另行出售。至於價格較高的雌魚,經由人工採卵、清洗、去血、鹽漬、脫鹽、整形、乾燥、成型,大約歷經五到七天左右。目前臺灣境內,烏魚子產量最高,莫過於雲林縣的口湖鄉,因此又有「臺灣烏魚仔之鄉」的美譽。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