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南遷過程中融合了閩粵一帶山區丘陵地帶當地少數民族,尤其是「畬族」的風俗習氣。對於畬族人來說,他們傳說先祖是「蛇身人頭」,其中更有一項相當重要的節日便是「鳥米節」。每屆該日之前會以米為原料捏塑成「鳥米粿」。而客家民系的「鳥米粿」又將煮熟切碎的清明草與糯米粉加以搓揉在一起,加上臘肉、鹹菜、蔥炒製的餡料,用陳年的玉米殼包裹蒸製而成。
不過對於拓墾大埤鄉的客家族裔來說,則有另一番的做法和解釋。根據口傳,早年為了祭祀又不忍殺生的緣故,因此在清朝時有個人想出以麵粉捏塑成鳥,內再以麥芽、地瓜熬煮成的餡,這種說法主要分布在嘉義縣溪口鄉和雲林大埤鄉。另有一說是因為日治時期,民眾盼能自由自在無拘束,因此做出鳥的外型,並以地瓜加麥芽糖熬煮,做成鳥外型的地瓜餅。從「鳥仔餅」此一不起眼的糕餅點心作為地方祭祀、普渡等用途,不難發現過往介之推因為「火焚緜山」、「龍蛇之禁」再伴隨與中國東南區域少數民族文化的雜揉,從原先的「子推燕」演變到「鳥米粿」,再到漢人客家渡臺之後演變而成「鳥仔餅」。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