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人生四暢木雕

跟人生四暢木雕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人生四暢木雕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在正殿網目斗拱看架豎材有人生四暢木雕,以人體四種自然舒適之姿態—掏耳、撚鼻、搔背、伸懶腰,表現出生活種種最舒暢的小動作。正殿八卦藻井出由泉州溪底派匠師王樹發之手,溪底派的藻井特色,是以斗栱層層出挑,齊集上方天花板,中間再覆以天花板。但拱範宮 正殿的藻井以中脊外露的形式表現,突破溪底派的原有風格,而成為全台絕無僅有的作品。藻井底部以喜怒哀樂四相飛龍與鰲魚雀替,錯位於四點金柱和前簷廊之間,表現其精彩雕工。

【匠師介紹】

王益順出生於泉州惠安溪底木匠世家,生於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先祖因曾修建泉州開元寺,成為福建最出名的木匠幫。王益順七歲入塾,十一歲因父喪輟學,改習木作,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前後,年僅十八歲的王益順,即因惠安青山宮的修建工作成名,業界尊稱為『益順司』或『王益順司』。南鯤身代天府(西元1923年~1926年)、新竹都城隍廟(西元1924年)、台北孔子廟(西元1925年~1930年)等都有益順司的作品。西元1931年,返回中國廈門,主持南普陀寺大悲殿興建工作,於大木構架完成後,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歲。

益順司在台灣地區留下的作品,以寺廟、宗祠居多。西元1904年,受邀赴金門興建王氏宗祠與陳氏宗祠長達七年(西元1904年~1911年),曾暫居金門。西元1919年,受辜顯榮先生之邀,來台灣主持台北艋舺龍山寺修建工程;在台灣時間長達十一年,並引入了惠安的大木作與石作司傅,因而成為台灣閩南式建築的重要風格之一。

王樹發,王益順姪兒,日治大正8年(公元1919年)重修台北龍山寺時,跟隨王益順遊惠安來台,居住於艋舺。註:王益順(公元1861年~1931年),福建省泉州府惠安溪底村人,大木匠師。溪底村自明代開始便出過許多優秀木匠,而王益順則出身自當地王姓木匠家族。為溪底派大木匠師的代表人物,奠定溪底派在匠界之地位。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班馬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撰寫者
班馬傳媒
貢獻者
創作者
王益順派
時間資訊
登錄日期
2019/05/08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