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霧砲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共11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2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3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4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5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6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7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8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9張
跟霧砲有關的相片,第10張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本文物為霧砲,分為鐵質鑄造砲身與木製砲架兩部分。砲身表面為青銅色,全長102.9公分,呈前窄後豐厚圓柱型體,包含砲口、砲身、砲耳、後膛等部分,並以砲耳為支撐點置於四輪木製砲架上。砲前口外徑11.4公分,內徑8.2公分,砲口有以陰刻文、順時鐘方向依序刻有「10、7、4、1」4個阿拉伯數字,砲管內有12條滑膛線。右側砲耳沿口處刻有「No.445」文字。砲身後段有鑄字「大阪砲兵工廠明治十九年製」。砲尾處有兩行打凹文字,上方「No.150」、下方「308」。砲架除部分銜接零件如螺絲、墊片拉環使用金屬,架體、4個輪子皆以實木製成,輪子及車體以木棒插銷式卡榫固定。 霧砲多裝設於燈塔與燈船之上,用以警告船隻、辨別方位以及標示位置。霧砲的聽程比霧鐘稍遠,約在3至4海里。起霧時,每隔10或15分鐘鳴霧砲1響;如聽聞船近發出汽哨或其他聲響時,燈塔則以霧砲應答,每3到5分鐘,鳴砲2響,直到船隻離去,不聞船聲為止。霧砲曾經廣泛設置於南海的臨高、橫瀾洲、石碑山、表角、南澎島,東海的東碇、烏丘嶼、牛山島、北渙山、北楦、東犬島、大戢山和黃、渤海的成山頭、崆峒島、猴磯島等15座燈塔,以及大沽燈船。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年代: 明治19年(1886年)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海關博物館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