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重修屏東縣志:社會形態與社會構成》〈第五章 婚姻與家庭倫理的轉變〉

《重修屏東縣志:社會形態與社會構成》〈第五章 婚姻與家庭倫理的轉變〉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重修屏東縣志:社會形態與社會構成》〈第五章 婚姻與家庭倫理的轉變〉

《重修屏東縣志:社會形態與社會構成》〈第五章 婚姻與家庭倫理的轉變〉出版時間為2014年11月,由周芬姿撰寫。本文主要描寫屏東社會從日治時期開始,即因日本單身男性赴任而帶來了酒家、食堂的生活形態;也因為引入新式教育,女性受西式教育的機會增加,加上當時工業發展需求大量的勞動力,而使社會出現了職業女性、雙薪家庭的家庭形式。國民政府來臺,進入屏東的九萬外省人中,一直是男性多於女性,以致在婚姻形式與婚配對象中,歷經一次跨族群的融合歷程。這一群遷入者也給這地方的飲食與家庭形式帶來更多元的樣態。近年來,農村與漁村的女性大量遷出,使得當地男性的婚姻形式產生又一次的跨族群融合歷程。這次對象是來自東南亞國家與大陸的女性。家庭婚姻內容的演變,說明著現代社會中親密關係的演變,也闡述著新家庭價值與家庭內涵的變化趨勢。屏東縣居民離婚、喪偶比例都比臺灣的統計高出許多,其中尤其以女性喪偶比例遠高於臺灣之整體比例,屏東縣男性離婚者的比例亦高出臺灣統計。這些現象說明,屏東縣農漁村居民的婚姻與家庭,因位居現代社會之弱勢位置,遭遇比較嚴峻的挑戰。

本文內容分為第一節引言:日治時期的婚姻與家庭型態特性;第二節反攻大陸政策與眷村空間形成;第三節人口政策、新式教育對婚姻與家庭生活的影響;第四節農漁村跨國婚姻與家庭的興起;第五節小結。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重修屏東縣志:社會形態與社會構成》〈第五章 婚姻與家庭倫理的轉變〉 / 撰寫者:林思玲、高若熏、余樂筑、李宜靜、蔡宜蓁、王奕維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41272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取得對象
屏東縣政府
取得方式
借閱
資料來源
ISBN:9789860397499重修屏東縣志:社會形態與社會構成(周芬姿,屏東縣政府出版發行)
撰寫者
林思玲、高若熏、余樂筑、李宜靜、蔡宜蓁、王奕維
貢獻者
創作者
周芬姿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14/11
ISBN
9789860397499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屏東縣政府
尺寸
21X29.7公分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