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屏東文獻第1期》〈鯉魚山與赤山巖〉

《屏東文獻第1期》〈鯉魚山與赤山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屏東文獻第1期》〈鯉魚山與赤山巖〉

《屏東文獻第1期》〈鯉魚山與赤山巖〉出版於2000年10月,由李明進撰寫。本文主要描寫萬丹鄉與新園鄉交界處鯉魚山的相關傳說與由來,鯉魚山自古即是萬丹先民的生活區,亦是先民渡海來臺時,從下淡水溪經中港溪到萬丹或北上阿里港墾耕的地理指標。早期鯉魚山由於山頂寸草不生,呈現赤黃色,而稱為赤山;後來因山頂發生滾水冒出的地理現象被稱為滾水山;之後由於山勢外形像兩隻鯉魚,溯中港溪而上,鄉民才又稱赤山為鯉魚山。鯉魚山由於占據良好的地理優勢,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傳說與功能,在清朝時期由於鯉魚山形貌如鯉魚,山頂有會冒湧湯泉,曾被認為是皇帝殿的位置,也流傳兩隻鯉魚精的傳說。由於地理優勢,鯉魚山與萬丹地區的水利設施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治時代更被當作軍事戰略基地。到了光復時期,由於土壤適合燒製磚窯,鯉魚山的磚窯業也繁榮過一段時間。後來鯉魚山被倒置汙染物,此事件間接引發萬丹居民對於環境的重視。鯉魚山的赤山巖亦是萬丹重要的信仰地區,為屏東最早成立的觀音佛堂,具歷史意義。

本文分為一、鯉魚山傳奇皇帝殿的故事;二、鯉魚山高崗亭下的犛頭鏢;三、鯉魚山水向東流哺育大地成穀倉;四、鯉魚山曾是軍事重地;五、巖磚的產業文化;六、赤山巖宗教文化。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屏東文獻第1期》〈鯉魚山與赤山巖〉 / 撰寫者:林思玲、高若熏、余樂筑、李宜靜、蔡宜蓁、王奕維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41181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取得對象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圖書資訊科
取得方式
借閱
資料來源
屏東文獻第1期(屏東縣政府文化局編,屏東縣政府出版發行)
撰寫者
林思玲、高若熏、余樂筑、李宜靜、蔡宜蓁、王奕維
貢獻者
創作者
李明進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0/10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出版者
屏東縣政府
尺寸
21X29.7公分
存放位置
屏東縣介壽圖書館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