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二次大戰開始之後,日軍為了戰爭動員的需要,徵召了不少「臺籍日本兵」,所謂「臺籍日本兵」是指從昭和十二年(1937)秋天到昭和二十年(1945)八月間,以各種方式加入日本軍隊的臺灣人,他們不全然是正規軍人,實則大多數是所謂的「軍屬」。日本統治當局對臺灣人的軍事動員始於中日戰爭,首先是軍屬的招募,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開始實施陸、海軍志願兵制,臺灣人才真正以正規軍人身份至前線作戰;至戰事吃緊,需要更多的兵力,於是在戰爭的最後一年,全島實施徵兵制,凡達役齡者,皆有服兵役的義務。當時小梅庄(今嘉義縣梅山鄉)人林寬祐為第一期海軍特別志願兵,在成為正式海軍一員之前,必須要先進入位於左營的「臺灣總督府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接受為期六個月的訓練;通過者才能以二等兵進入「海兵團」接受三個月專長訓練。第一期海軍特別志願兵共有五十人,以練習生的身份到日本海軍機關學校受訓三個月,學的是內燃機科目,朝鮮也送來了五十人,一百人十人一班,林寬祐為第十班。照片為林寬祐與班上同學之合照,從照片中所示,林寬祐(後排右一)未改日本姓名;然據其說法曾改為「泰林寬雄」,並在小梅庄役場申請且獲得通過,但由於在軍中辦理手續有誤,所以名字沒有改成仍沿用漢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