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釋迦牟尼佛》(館藏編號92-00247),此尊佛立像在此基礎之上,更因背光之華麗尤其珍罕。此尊唐代石雕釋迦牟尼佛坐像帶背光、台基座;背光呈舟形,最外層高浮雕五身三世佛,皆呈坐佛像(左側缺損),佛面部飽滿圓潤,髮髻低圓,目光低垂,彎眉直鼻,氣質溫潤典雅;佛祖著通肩式袈裟,天衣貼體,衣紋疏簡而自然,褶皺輕微起伏,右手高舉於胸前(右臂缺損), 應施無畏印,左手自然下垂施與願印,袈裟裙擺自然垂落於台基形上,整體造像疏朗,線條流暢自然;佛像底座為束腰形仰覆蓮座,束腰上為蓮瓣形基座,下為雙層仰覆蓮瓣底座,下為八方開光台基,塑像氣勢恢宏。本件為民國92年間購藏。 唐代造像較之北朝時期,漸漸向飽滿豐盈發展,面部也漸露和藹親切的微笑。讓人感到既有出世的超然與神聖,又有入世的情懷與親近。這主要是因為唐代人們對佛教教義理解的更完善,影響了此時的造像藝術。同樣,世俗情懷的加入不但使造像的面部更自然,對衣紋的刻畫也更加寫實和細緻。唐代衣紋一改北魏時期以誇張的程序化表現袈裟飄動之習氣,將天衣與軀體相結合,化繁去簡,力求突出軀體飽滿而富有張力的肌肉線條,通常佛造像坐姿挺直,比例勻稱,為盛唐造像之典型風格。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