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館藏《安平壺》(明代)(館藏編號07800),唇口,短頸,斜折肩,斂腹,平底。外側器腹上方可見接痕。通體內外均施青釉,但施釉不均,特別是器腹中段至底部處。口部上方與底部無釉,底部朝中心處凹進,有紅褐色斑,邊緣有缺。器身有多處縮釉造成的孔洞。 安平壺,又稱宋硐,開始製作於明朝的航海貿易時期,常見於台灣、福建與江西,因大量出土於臺南市安平港而稱為安平壺。昔日對安平壺的了解不多,有謂鄭成功時盛火藥之器,有謂大陸移民來臺盛藥材之用,亦有人認為是盛骨灰之用等。今已了解安平壺是裝酒用,荷蘭人在海上航海時飲酒,將空酒瓶作為與臺灣宜蘭地區原住民交換鹿皮等物資時的商品,而原住民將其二次利用,亦作陪葬品,故近年宜蘭地區的考古發現裡,出土的安平壺特別多。此外,民間也有將其作為盛裝食物或作為醃漬食物的甕罐。 《安平壺》於1959年納入史博館館藏。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