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簪》(館藏編號71-00696),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裡,早就有了關於髮簪的記錄,髮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一種首飾。《辭海》裡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髮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裡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髮、美髮之俗,其髮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鬱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髮簪為固髮飾品作尖長板狀或柱狀,一端較粗,有紋飾,均露於外尖細一端插於髮髻中。髮簪長短,因所插佩部位而有不同。一般而言,插在假髻上的簪較長。 本件為白玉材質,上雕有喜鵲和梅花,應為「喜上眉梢」之意。為民國文物,由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