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莊武聖廟的歷史沿革

新莊武聖廟的歷史沿革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莊武聖廟的歷史沿革

新莊武聖廟、慈祐宮與廣福宮並稱為新莊三大廟宇,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汀州貢生胡焯猷捐獻廟地創建廟宇於新莊米市街上。從後殿左邊過水廊牆上崁的「置產」木碑中,記載著清嘉慶二年(1797年),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人張穆獻上錫口庄(今臺北市松山區)田地數畝做為廟產,以租金作為香火錢。這現象說明著新莊「武聖廟」的信徒不限於只在新莊地區的祭祀圈區域。清咸豐三年(1853年),北臺灣各處因爆發漳泉械鬥,新莊武聖廟也受波及遭大火燒燬,「關聖帝君」神像棲身於草寮。清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新莊縣丞郭志緯認為「關聖帝君」神像棲身於草寮是件褻瀆神靈之事,所以捐款倡導重修。重修工作卻因戴潮春事件延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才開始進行,在官民同心協力下,歷時兩年,在清同治七年十月重修工作才告完成。清同治七年縣丞郭志緯所撰的置產木碑上記載著,清道光元年(1820年)新庄分縣王丞烈,與北臺首富林平侯等,因為舊址移圳填地,所以集資勸捐擴建「武聖廟」為三進,廟貌壯觀非凡。當時地方仕紳高玉峰捐獻廟前之地,還有如林恒茂、張廣福、張悅記及霧峰林奠國等重要仕紳的捐獻,重建後的新莊武聖廟廟貌十分巍峨壯觀,建構成今日我們所見的基本格局。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全國教師會
所在地-地址
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340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5.0337162
所在地-經度
121.4501857
是否開放
資料來源
2003台北縣昭忠褒義讚關帝宗教藝術節(蘇貞昌,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胡麗華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