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竊蛋龍胚胎

跟竊蛋龍胚胎有關的相片,共3張
跟竊蛋龍胚胎有關的相片,第1張
跟竊蛋龍胚胎有關的相片,第2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竊蛋龍(Oviraptor),拉丁文的意思是「偷蛋的賊」,又名偷蛋龍,屬於獸足龍類。1923年一群古生物學家在內蒙古南戈壁發現了一個小獸足類恐龍骨架正爬在一窩原角龍的蛋上,古生物學家認為牠是在偷吃原角龍的蛋,所以把牠命名為竊蛋龍。後來更多的竊蛋龍蛋化石被發現且蛋窩內有未孵化的胎胚,比對下才證實牠是在保護自己的蛋而非偷蛋。雖然1995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在《科學》期刊為其平反,但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生物命名後是不能改變的。 我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程延年博士結合跨國研究團隊,根據中國江西所發掘出的竊蛋龍化石進行研究,2005年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竊蛋龍的生殖機理論述,引起學術界重視。在這些化石中,發現骨盆裡有兩顆未產下的完整蛋。由這兩顆位於產道的蛋,再與成雙多層次排列於巢穴中的蛋對照,推斷竊蛋龍應是多次產下少量的蛋,而非單次產下大量的蛋。 竊蛋龍的產蛋習性,介於現代鱷魚和鳥類之間。鱷類有著雙輸卵管,每條輸卵管一次產下多個蛋,鳥類僅有單一輸卵管,每次發育一顆蛋,依序定時排放。這隻竊蛋龍擁有雙輸卵管,每條輸卵管每次排出單一顆蛋,生殖系統呈現了介於原始型爬行動物與進階鳥類間的「中間型」特徵。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年代: 白堊紀晚期(距今約8400萬年前)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