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彩斑菊石

跟彩斑菊石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彩斑菊石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菊石是一種已經滅絕的軟體動物,屬於頭足類。最早出現於約4億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早期,比恐龍早了1.7億年。繁盛於中生代,因其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海洋中,所以可以作為中生代的指標化石。最終,在白堊紀末期滅絕。 最早的菊石,可能是從直體型的杆石動物衍變而來。泥盆紀的菊石外殼逐漸盤繞得越來越緊,這種改變可能降低了牠們的行動速度,但卻提高了靈敏性和轉向能力。 菊石種類繁多,殼的形狀也多樣,直徑大小從1公分~200公分都有,內部有氣室及體管,還有抵抗水流及壓力的隔室構造,菊石可能是依靠噴氣推動來移動身體並迅速逃離危險的。在頭足類的演化過程中,唯有鸚鵡螺還背負著硬殼,依靠硬殼保護自己,而其他的種屬在演化中已脫掉硬殼,輕裝前進。 彩斑菊石是一種生物礦化的過程,外殼的碳酸鈣成分在不同環境下會排列成不同晶系。加拿大是著名的彩斑菊石產區,它被富含各種礦物質的火山灰所掩埋,後來又由於冰河時期受到厚重的冰層重力擠壓,菊石表面的碳酸鈣礦化成方解石與霰石,當光線進入結構排列整齊緻密的霰石內部,經繞射使表面產生漂亮的色彩,形成光彩炫麗的彩斑菊石。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文化部典藏網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文化部典藏網
作者
作者:
日期
年代: 白堊紀(距今約9,900萬年前)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奇美博物館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