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9年(1920年)10月台中州將大屯郡、南屯庄併合改為台中街是為台中市都市發展的起點。民國34年8月日本戰敗台灣光復,台灣省於民國35年(1946年)1月將台中街更名為台中市,民國35年2月劃全市為五區,以目前的中、西區為發展中心。中區位於臺中市街區之核心部份,其四周範圍,東南從火車站前,向西北至中華路,西南自民權路,向北至福音街三民路一段、公園路,抵自由路向東北到練武路,再轉向南,沿建國路至成功路口,沿新民街至武德街口的範圍。中區有綠川、柳川二水斜貫全區,最早於日據時整治,並分別於兩川岸邊栽種樹木美化,故分別取名綠川、柳川,直到光復初期仍見水質清澈,魚貝繁殖很多,水中玩水抓魚貝,是老一輩市民愉快的回憶。中區境域,清末隸臺灣縣藍興堡轄域,日據時期光緒21年(1895,明治28年)7月廢縣改屬臺灣民政支部,22年改為臺中縣直轄,23年改隸臺中辨務署,27年廢縣改為臺中廳管轄,至民國9年 廢廳置州,本區屬臺中州轄臺中市,包括橘町、綠川町、榮町、大正町、寶町、錦町、新富町、柳町、初音町、 若松町等,日據時期開發中區街道,當時中山路一帶為日本人居住區,成功路、中正路一帶為本地人居住區,尤其車站 前中山路兩旁豎有造形美觀的路燈,名叫「鈴蘭街」,為街景特色。中區錦上、錦添、大墩、中墩、東墩等里地區,係清代大墩街之所在,為本市最早開發地區之一,其聚落形成於雍正初葉,乾隆年間已發展成街肆,今仍為本市中心商業區,主要行業以零售、批發商場、大百貨店、金融 、保險、公司行號、飲食、旅館、娛樂中心等,尤以中正路與自由路交叉口為中心的周緣地區為本市商業最鼎盛地帶,惟隨著新都市地重劃工程建設開發,大規模百貨公司、娛樂中心、餐飲業等大型商店紛紛在新興都市計畫區成立,挾交通之利與新穎設施,吸引人潮,使中區部份地區不如以往熱鬧。西區位於台中市街區之西,在鐵路以西至土庫溪,民權路、西屯路以南至南屯路間。原為台中市街區外緣,後龍仔、麻園頭、土庫、公館等農村散佈之地,域內多水田。西區清末隸屬台灣縣藍興堡及束東下堡轄域。日據時期設置明治及大和兩區,設有壽町、明治町、千歲町、利玉町、村上町、旭町、末廣町、川端町、後龍仔庄、土庫、麻園頭等街庄,光復後合併為西區。境內有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土庫溪等河川流貫。轄內皆平原,與中區市中心相鄰,且有市政府、地方法院、省立醫院、省立圖書館、文化局等機構設立於此,為台中市行政中心。近年來,因都市計劃緣故,本區原有農田幾變更為住宅區與商業區,到處大廈公寓林立,經濟活動活躍,精誠街區以及精明一街都是這幾年來都市再造的成功例子。另外,現在的南屯區以前稱犁頭店街,因為在康熙年間開發南屯區之初,正好一些專門製造農具犁頭的人集中在此地製售,形成犁頭店的高舖林立,所以自然把犁頭店當做地名了。 南屯在乾隆五十三年時,是台中盆地南部最大都市,因林爽文之亂時,曾淪為戰場,犁頭店的繁榮漸被大墩(位於市中心,柳川、綠川之間)所取代。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