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八十三年文藝季「竹塹思想起」專題演講系列之一。 康熙到乾隆年間,台灣雖然歸屬於福建省之下,但清廷的統治力量並沒有真正覆蓋全台。1731年設立淡水同知,1751年淡水廳才從彰化遷到新竹。這中間有20年的行政空白,給了像王世傑這樣的地方豪強機會扮演維持地方治安和捍衛地方開墾的角色。 早期漢人移墾,領導人物被稱為「墾首」或「業主」,他們出面向官方申請墾照,也就是大租權,然後回鄉召募民眾前來開墾。墾首控制了整個墾務開展,也擔負了和原住民交流的任務。王世傑就是墾首中的代表型人物。 新竹地區的土地開發大致由南庄到十塊寮再往南崎頂。王家第二代,即德字輩或際字輩時開墾的土地,則已經到了東興庄,就是現在的斗崙、下斗崙及六家一帶。 竹塹地區的土地可耕旱稻,無法種水稻。王世傑建設了水利工程,讓一穫稻變成兩穫稻,進一步開發了頭前溪到鳳山溪到中港溪的範圍。當中灌溉面積最大的為隆恩圳,約有四百甲。在香山地區的香山坑圳則開墾了香山田。這些建設使得新竹地區進入集約式的精緻農業,將土地的價值發展至最高。 當王家進入第五代,逐漸從豪強型領袖轉型成文教領袖,新竹也已經轉為文教型社會。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孔廟(文廟)的設立,另一個是築磚城(新竹城)。這兩項工程,王家都出了不少力且佔有重要地位。 王家在新竹地區除了開墾土地與修築水圳外,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寺廟建築。乾隆之前修建的寺廟基本上都是王家捐贈的地,也都有供奉王家的長生祿位。新竹最早的開台土地公「東瀛福地」,也是王家從泉州移請過來的。 至於王家勢力為何消長,除了王鄭兩家官司造成的損失外,王家在從豪強型領袖轉為文教型領袖的過程中,調適不足,加上後來從事貿易行商的其他家族興起,王家沒能佔到上風,最終到日據時代收回大租權,王家就此一蹶不振,退出了新竹地區的領導舞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