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溝」或「土牛」是漢番之間的防禦工事,是一條土地開墾界線,更是漢番之間的活動界線、人文界線,這是它基於歷史地理的學術意義。但現今的土牛溝實際上是個單純地名。這兩者之間無法做出關聯,也無法讓當地人感受到其歷史文化意涵。 1994年春夏之交,因為「護山救廟保樹」運動而興起的楊梅文化促進會,舉辦了一場由師大地理系施添福教授領軍的楊梅土牛溝田野踏查。楊梅土牛溝是特殊的東西向,回填後的道路兩旁可見凸起的溝唇(墘),如今上面已經布滿了城市建築。從大台北帝國社區向西而行,沿著高山頂台地邊緣,正是土牛溝的走向。往西則是長岡嶺台地,中間被社子溪截斷。土牛溝與社子溪交叉後畫出的十字,恰好分隔出台灣北部兩個重要墾區莊的界線。社子溪以北、土牛溝以西,屬於大溪墘莊墾區,社子溪以南,土牛溝以西,則是萃豐莊墾區。這兩個莊都是閩客合作招佃開墾,是清代台灣北部最穩定的地區。社子溪也是平埔族兩大族群活動的分界線,溪北屬於凱達格蘭族,溪南屬於道卡斯族。此處的族群之間相處較為融合。道卡斯族的竹塹社,後來也都融合進了閩、客文化中,僅有在祭祀儀式中尚可見到原住民文化的蛛絲馬跡。 楊梅水美一帶,曾經遺留有一座土牛,後因擴建伯公祠而被毀。幸好當地人鄭石燚先生對土牛的來龍去脈很清楚,由他口述,也能將土牛的記憶保存下去。而附近幾個地名如隘口寮、營盤腳,也很能體現當時族群分界的樣貌。 在討論台灣史許多重要的問題,如土地開發、族群關係時,都會牽涉到番界開築,這就是土牛溝存在的歷史意義。如今很多土牛溝都已經消失,但也有以其它型態如水圳、灌溉渠道等留存下來。如何保存土牛溝及其背後代表的文化意義,將是日後的重要課題。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