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民國50至80年代前後出生的台灣人來說,在國小的學習經驗應該都記得要帶算盤上珠算課。1975(民國 64)年「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修訂,基於美國「數學研究小組」 提出因忽略計算訓練而使學童對數學概念理解效果不佳,而算盤正好能協助培養計算力,尤其是「數的十進位結構」,所以將珠算作為數學計算方法的一種技術,與心算、筆算都列入課程標準中。 這個教學用的大算盤就是當年珠算課老師所使用的教具。算盤有許多種類,各種算盤有不同的指法和口訣。這個大算盤是國小教學中所使用的一四珠算盤。珠算可促進學童眼、耳、心、手的協調,早期是一種技能,日常生活中的計算,譬如上街購物、買賣交易都會用到。在過去,遇到數字上的計算問題,可用指算、筆算,數字大一點,就需使用算盤。後因運算速度更快的電子計算機發明之後,當人人逐漸買得起計算機之後,珠算也就失去它實質的效能,目前已從國小數學科課程標準刪除。中山國小校史室收藏這座大算盤,也紀錄它曾經輝煌的年代。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