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憲兵司令部軍法看守所

憲兵司令部軍法看守所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憲兵司令部軍法看守所

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臺北更生院,戰後的憲兵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

憲兵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昔址位於今臺北市涼州街28號(範圍約在現甘州街、重慶北路二段、甘州街42巷之間),戒嚴時期是關押政治犯的重要場所。

昔址建築物於日治時期1918年(大正七年)為林清月所開設的宏濟醫院,是臺灣人開設的第一家私立綜合醫院,因債務沉重結束營業。後由臺灣總督府於1930年(昭和五年)改建為臺北更生院(簡稱更生院),主要為收容鴉片和毒品成癮患者的矯正治療醫院,由臺灣史上第一位臺籍醫學博士杜聰明擔任院長負責院務。

1945年11月更生院於戰後改制為臺灣省立戒煙所,由杜聰明擔任所長,但所址遷到臺大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更生院原址則由憲兵司令部第四團團部(簡稱憲四團)進駐,主要任務為監視在臺灣的投降日軍和協助警察維持戰後秩序。憲四團在歷史紀錄中為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的執行部隊之一,也是一九五○年代槍決政治犯的主要部隊。1950年3月1日,憲兵司令部在臺北進行重組,部址即設於涼州街更生院舊址,曾監禁遭憲兵隊逮捕的政治犯。


原址建物已拆除,藍色框處為舊有範圍▲原址建物已拆除,藍色框處為舊有範圍(底圖出處:Google Map,色塊後加)  

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

戒嚴時代臺灣的憲兵則有軍事警察、軍法警察、司法警察三重身分,並兼具軍人和警察的雙重角色。戰後憲兵司令部除槍決政治犯(以憲四團、憲八團、臺北憲兵隊為主)和肅清整治街頭運動外,據1981年的《憲兵年鑑》中所簡述的工作成果,可以看出當時憲兵也和警總、調查局、保密局等特務機關一樣,積極參與「政治偵防」,如臥底、布建、抓匪諜等的特務工作。

1957年憲兵司令部遷出後,原址於1958年由「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使用至1991年。原更生院建築於1995年臺北市政府正式公告為古蹟前遭拆除,現址改建為辦公大樓及停車場,舊有建築已不復見,但歷史紀錄不會抹滅。


憲兵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昔址建物已拆除▲憲兵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昔址建物已拆除,今部分作為停車場,部分改建為辦公大樓(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憲兵司令部軍法看守所 / 撰寫者:曾沅芷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127209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所在地-地址
臺北市大同區涼州街28號
免費進場
史料原文/譯文
蔣經國(1950年12月15日): 借用永樂國小房舍兩間,及該部內兩小間,分別管押。空氣、光線不良…該所由該部特務營連長代為管押。 劉昌富(1949年被捕,1950年解送憲兵司令部): 我在憲兵司令部看守所被關了近三個月,等待判決。看守的人是別團的憲兵,他們把我當死囚犯般看管…獄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看守的人不能進到牢房…我在牢房的床位被分配在最靠門邊的地方,是從門算來第一位,與我同案的張旗輝第二位。看守的憲兵只要站在門外的窗口往內看,我與張旗輝的一舉一動就全被他們看得一清二楚,同牢房的人都知道排在這兩個位置的人是必死無疑。 陳鵬雲(1950年被捕): 我被捕後,送去憲兵司令部,就是以前的鴉片醫院,現在涼州街那邊。押下去,偌大的牢房擠十一個人。除了我之外,其他十個都外省人。 楊老朝(1950年被捕,與陳鵬雲同案): 我被抓到憲兵隊,慘遭刑求,他們在我的腳底放電,並用電話線環繞我全身,害我因此得了心臟病。隨後又將我移到蓬萊國小與太平國小的地下室關押。 張君(1954年被捕,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人事處同上尉附員,判刑5年): 那個房間很小,上面是地板,下面是水,那是憲兵司令部的看守所…吃給你吃,不給你睡覺。後來我知道這是個疲勞轟炸…憲兵司令部三個月很苦。
所在地-緯度
25.0607394
所在地-經度
121.51270969999996
是否開放
所在地-名稱
臺灣
資料來源
總統令,〈修正軍事審判法〉,《總統府公報》6301期(1999年10月2日),頁3。 〈臺灣各地軍人監獄及看守所視察情形概況表〉,《軍人監獄及各單位看守所視察實施情形報告》。 林小昇,〈更生院〉,「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部落格,http://linchunsheng.blogspot.tw/2012/08/blog-post.html,2014年7月27日瀏覽。 中華民國憲兵後備論壇,〈涼州街28號〉,「後憲論壇憲兵軍史館」網站,http://rocmp.net/viewthread.php?tid=26762,2014年7月27日瀏覽。 周賢農,〈青春繫獄獲焠鍊:一個中學生政治受難者的自傳〉,「2010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F/F_d_page.php?pid=22864,2014年7月27日瀏覽。 呂芳上等,〈楊老朝先生訪問記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9)第一輯,頁201。 呂芳上等,《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口述歷史》第三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史所,1999)頁1217。
地圖圖標
監禁羈押
撰寫者
曾沅芷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