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壺殘件,於今紅毛城園區內出土。破損情況嚴重,僅存器底。產於閩北的安平壺又稱青白釉罐、宋硐,後因近代在臺灣臺南安平一帶出土,而被稱之為安平壺。明代中葉後東亞海域貿易興盛,由於遠行的人們需要適當的容器裝填日常物品之用,因此大量製作此種較為粗糙但多用途的小瓷瓶,以便能攜帶如酒、醃製食材,甚至於火藥等物品。目前在臺灣多處考古地點皆發現其殘片,顯見安平壺與當時人們日常的生活關係密切。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