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輩攝影家也是電信界大老周志剛先生的口述歷史訪談中, 台灣第一座「電亭」是座落在西門圓環,日治時期遺留下一座碉堡改建而成, 到了50年代後, 由於電信業日益發達, 引進美國投幣方式, 改名《公用電話》, 給予當時大眾很大便利。 這一張很明顯在台北火車站出口外拍攝的場景, 鄧南光採用直式構圖,突顯公用電話亭包覆性良好、隱密,直立的剛體,與一旁雙手環抱資料袋、衣著時麾;特別是她襯摺的衣裙與白淅的上衣所搭配,顯現時代女性的魅力,形成一股強烈的寫照;一旁騎腳踏車匆匆掠過及等侯排隊打電話的 氛圍, 多刻劃時代日益精進的氣象。 文建會時期己被典藏的一糸列的作品之一, 由於資訊登錄不多,再比對他生涯己數位化的底片檔案後,發現並沒有此張的底片的留存,這說明這一批早期典藏鄧南光少數僅有的原作,對研究鄧南光一身創作美學的觀念, 是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之一。 出處:簡永彬,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