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尋常的生活事物,時常被我們輕易忽略,對創作者而言,心思若被\一物一景所牽引,便會很自然地將之運用在創作中,去蕪存菁以最有力的形體,充分運用該媒材的特性表達心中最深的感觸。 這件立體雕塑觀者一眼便直接聯想到是一面牆,以模板成型,表面上做出泥土被拉扯裂開的質地,捨棄釉色而是施以化妝土,顏色的層次和粗糙的顆粒感容易和風霜的法理產生聯想。一堵牆保護了住在牆內的人,也區隔了外面的世界。每一堵牆總有它被築建的理由,隨著時間流逝,時過境遷物世人非,牆面依舊在,只是歷盡滄桑陳舊斑剝,多少行人在它面前來來去去駐足攀談,它究竟聽進了多少故事、心曲?然而,它也老去了,看似疲憊的外表,卻仍是執著挺立著,是過往時光具體存在的證明,也將繼續見證未知的將來。出處:沈東寧,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