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甄(1922-),畢業於廈門美術專科學校。抗戰時期於家鄉之東華小學教音樂與美術,曾於街道、公園等地繪製抗日漫畫與抗日標語。1937年開始學習木刻版畫,並發表抗戰愛國主題之版畫作品於報章雜誌。1945年來臺後,在原有的抗戰文藝風格之餘,透過寫生描繪臺灣農村之生活景象。陳氏對於兒童教育亦充滿熱忱,在《國語日報》服務期間,為「小學國語補充教材」繪製插圖與木刻版畫。1955-1961年間繪製插圖集《伊索寓言木刻集》。作品時常刊登於臺灣、香港、馬來西亞之報章雜誌,形塑出戰後華人文化圈的視覺認同。陳洪甄嘗試以木刻版畫的刀刻手法,模擬水墨畫之筆法韻味,1982年後開始從事象形文字、石刻等研究。曾出版《洪甄木刻集》、《怎樣刻木刻》、《陳洪甄畫集-詩情畫意》。曾擔任教育部美育委員。 在作品〈女紅〉中,藝術家描繪了昔日農村生活中進行針織工藝的場景,就傳統的分工而言,專業匠師會製作宮廟中的神明衣或桌幃,而一般家居的女性則會自製簡易的圖紋來裝飾日常衣物。陳洪甄細膩刻畫了這寧靜的一刻,一個純靠手工仍能自給自足的年代。在這幅以女性及孩童為主的作品中,陳洪甄透過色彩引導觀者的視覺焦點,特別是紅色在繡桌、燈籠與小孩衣物上反覆出現,定調了本作在內容主題與視覺直觀上所呈顯的人文關懷與情感厚度。 出處:黃靜瑩,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