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在十七世紀時引進台灣,並且成為現代台灣的特有樹木。春天時節,繁花朵朵盛開,花色由橙紅到紅色的層次變化,顯見與自然節氣相融合的氣息。席德進採集帶有台灣特色的樹種,作為表現台灣自然的一種觀點。他具體表現該樹種在時節變化中的特性,並且在植物自身物象的透析中,顯見其繪畫用筆、色和技法上的巧妙之處。在這件作品中,席氏以木綿花挺立的枝幹與花朵初生的姿態作為表現的的對象。其中。央托著花朵的花托與尚未萌發的花苞,彼此相間、櫛比鱗次的排生在枝幹上,那繁盛的生命,在席德進的畫筆底下,亦顯出生命的妙趣與盎然之意。畫面的下半部,由一枝盛開花朵,顯見其花蕊,並狀似橫向的枝幹鋪陳而出。而在枝幹的用色表現上,席德進充分運用水的渲染力,在多生花苞的枝幹上,製造出木棉花生長時的意趣——藉由渲染的效果在樹幹上營造出生意盎然的狀態。而從席氏表現的木棉花姿態而言,當可了解在此之後必是一團繁花錦簇的光景。這正是席德進喜性以寫生的方式親炙自然的原因——為了體驗大自然中微妙的千變萬化。 出處:陳美靜,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