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德進早期的水彩作品,顯現出多所嘗試的表達。他放下以往學院方法,以自然為師,摸索著適切於這片土地的個人表現語言。大量的寫生、觀察、試驗,是其建立自我風格的途徑。初到台灣時他寫生於南台灣的鄉野間,北遷後生活環境的轉變,題材加入城鎮街景。 此作《教堂》在構圖、用色和技法語彙上以對比交織的方式,形成視覺節奏的交響。構圖上席氏將畫幅重心放低,留出較大比例的天空,讓教堂的尖塔高高向天升起,從街道地平線拔地而起的樹木,也似乎生氣勃勃地不斷竄向天際,將水平與垂直的兩股力量在畫中平衡;線條勾勒和色面暈染的混合使用,形成畫面的活潑感;色彩上,紅瓦白牆的建物與自然青樹綠地的並陳,顯露平和寧靜中不失溫暖以及些許洋風時髦味。這是一張具生活況味的城鎮風情畫。 出處:朱珮儀,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