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畫會」成員之一的陳景容(1934-),在1967年自東京藝術大學畢業,《袋鼠的骨架》為留日時期的作品。此畫為石版畫創作,亦帶有素描的質感,主角經仔細描繪、明暗的調子堆疊。背景也以交叉的細密線條描繪,中央處色調較淺、畫面周圍色調較深,以突顯主角,帶來劇場般的效果。畫面中兩具袋鼠骨架,一大一小彼此相對,整體以黑白色系為主。袋鼠的身體僅剩骨架,彷彿活生生的人物般站立著。牠們彼此相對,如同在對視般,為詭譎的畫面帶來一絲趣味。在17世紀西洋繪畫傳統中,繪有人類頭蓋骨的靜物畫,代表了虛空(Vanitas)的警世寓意。此作是陳景容早期以骨骼為主題的靜物畫。而後在1967年的《有街燈的風景》、《一個幻想的風景》中,分別描繪袋鼠和牛的骨骼,與裸體人物相襯,呈現幻想式的街道景觀。而後牛頭骨成為陳氏偏好的元素;人骨的運用,則僅出現在1970年的《靜思(I)》中。我們或許較難推測,骨骼在其作品中,是否帶有特殊的象徵,但此畫可被視為其奠基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意味繪畫風格之前,逐漸顯露創作傾向的作品。 出處:陳乃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