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呈現寫實風格。等身的人體,雙腳採取古典時期的「歇站」樣式,身體重心僅由一腳支撐,另一腳輕微抬起,讓軀幹產生左右不同程度的傾斜,柔軟而有變化。 舉手遮陽,臉面左轉向下,一付逃避烈日之狀。整體雕像情態,移植自米開朗基羅「奴隸像」悲苦而堅決的表情和姿態。 本作品乃綜合姿態,有「歇站」引發的優雅姿態,又有抬手轉頭的激烈肢體語言,加上左手輕放背後的悠閒感應,宣告一種不明的情緒傾向,比烈日給人的反應更複雜,予人諸多矛盾的解讀。 本作品使用玻璃纖維為材質,應用加添色彩的作法,使趨近於金屬的感覺,營造青銅效果,做一種「假象」。這將材料的屬性抽離,材料不參與內容發揮的觀念,是有短暫的視覺效應的。出處:劉坤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