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像為西陵街與廍後街42巷交叉口。 西陵街為左營的一條重要街道,因為鄰近左營軍區的關係,光顧此處的多為海軍官兵和軍校生,外加在此處有座「上海旅館」,所以又被稱呼為「上海街」。戰後中華民國海軍的淵源為1945年(民國34年)接收汪精衛政權在上海的偽「中央海軍學校」。以「中央海軍學校」為基礎,桂永清遂得以將重慶的「馬尾海軍學校」與青島的「中央海軍訓練團」合併,成立「海軍軍官學校」。所以稱呼西陵街為「上海街」,更是別具意義。過去,造訪西陵街的遊客以海軍官兵及軍校生為主,此地開設的店舖多為軍用品店或者以軍人為服務對象的商店。該地有「西陵夜市」與「清水大戲院」,同時又緊鄰「中山堂」,形成一個以軍人、眷村居民為客源的商圈。 廍後的「廍」字是古代製糖的作坊之意。「廍」通常為簡陋草寮,備有石磨,並可升火煮糖。由於南臺灣盛產甘蔗,製糖業興盛,各地多有與糖廍相關的地名。本地原本應為製糖的臨時聚落,日久發展成固定聚落。早期的糖廍約在今軍區忠烈塔處。現在的廍後主要為廍南、廍北等里。廍後街商店林立,多診所、藥局與食品業者,亦是戰後左營眷村居民通往左營大路的交通要道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