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
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

火燒島集中營:思想改造、勞動改造的「新生」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簡稱新生訓導處,另名莊敬營區,設立於1951年至1965年,位於今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舊址:公館村6鄰流麻溝15號,現為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原隸屬臺灣省保安司令部,1958年改隸警備總部。主要為一九五○至六○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監管、改造思想政治犯最大型的集中營,兼具勞動改造和思想改造雙重功能。

內湖新生總隊為新生訓導處的起點,由保安司令部管轄,因監禁空間不足,陸續遷駐綠島新生總隊(新生訓導處的前身)。「新生」起初專指「匪嫌」和「匪俘」(主要是1949年古寧頭戰役的共俘),和「叛亂犯」(判決過的政治犯)是不同的指涉對象,但1951年因青島東路軍法看守所及分所爆滿,「叛亂犯」(判決過的政治犯)亦移監綠島新生訓導處共同管理(代監執行)。


自己的牢房,自己蓋

1951年5月17日,第一批已判決的近千位政治犯從基隆搭船抵達綠島,由西北邊的中寮登陸,步行到東北邊的新生訓導處,開始長期勞動、思想改造的集中營生活。初期因綠島建設與物資匱乏,因此該時期的監獄較近似「集中營」形式,犯人需上山砍柴、從事農耕及食品加工,已達自給自足,甚至到海邊打咾咕石,自己建造禁錮自己的牢房與營舍。

1962年臺東泰源監獄建成後,新生訓導處的犯人陸續移監,至1965年已僅存少數政治犯滯留。爾後新生訓導處時期的建物漸遭拆除,另成立警備總部感訓隊,直屬綠島警備指揮部,1991年由法務部接管,改立綠島技能訓練所,其間拆除新生訓導處時期的新生所砌的咕石克難房、圍牆,至2002年底裁撤由文建會(現改制文化部)接管。新生訓導處的部分建築遺蹟如打石牆、大門、岡哨、福利社等為原始建築外,並局部重建為現「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的一部分。


新生訓導處革命之門▲新生訓導處革命之門(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思想改造與勞動改造下的「獄中再叛亂」

新生訓導處將「新生」分為三個大隊,每個大隊下轄四中隊,共十二中隊。據受難者李鎮州《火燒島第一期新生》撰述:十二中隊的代號為「團、結、新、生、同、志、完、成、革、命、任、務」,但忌諱使用八路軍名號,故無第八中隊,實際僅十一中隊。

每一中隊約120至160人集中在一棟長型木造營房內(形狀像多一橫的E字)。1951至1954年,有近百人的女性分隊和來自中國南日島的俘虜也拘禁於此。據陳勤的《火燒島記事》,1953年新生加上管理人員總數三千多人,與當時綠島的居民人口數相當。


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復原建築▲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復原建築(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由於屬思想改造集中營,新生訓導處的生活以上課、勞動為主,課程內容九成以上是政治思想,包含精神講話、國父遺教、領袖言行、中國憲法等。勞動內容為自給自足的砍木材、海邊採礁石、生產班、徒步搬運補給等。並施以新生之間相互密告的抓耙子管理手段,二十四小時進行監控。


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內部展示場景▲新生訓導處第三大隊內部展示場景(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而1953年爆發「獄中再叛亂案」(另稱新生訓導處獄中叛亂案、綠島獄中組織案),多名新生被構陷遭受刑求並槍決。起因於新生訓導處發起「一人一事良心救國運動」,要求新生以寫血書、刺青政治標語等行動擁戴國民政府,但遭到抵制而失敗,因此以「阻擾管訓」為由,羅織意圖在獄中叛亂等罪名,構陷綠島再叛亂案,進行軍法重審改判死刑,共槍決十四人。


被歷史遺留下的十三中隊

當時的新生訓導營共有十二個男性中隊,每隊約一百二十、三十人。而倖存的受難者稱在囚禁期間不幸罹難者(病逝、自殺身亡、刑求致死、受槍決的同伴,在此病故的看守官兵,甚至是來此探監後悲痛跳海自盡的受難者之妻⋯⋯)為「十三中隊」。這些因故身亡而家屬未能領取遺體者,大都集中埋葬在「新生訓導營公墓」,位於「新生訓導處」與「燕子洞」之間面海的山坡下(今環島公路60號)。臺灣籍身亡的受難者遺體大多已被親人遷葬故鄉,目前仍有三、四十座外省籍的受難者遺體和墓碑就此被歷史留下,於此矗立隔海遠望。


第十三中隊公墓第十三中隊公墓(出處:國家人權博物館)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 / 撰寫者:邱睦容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112949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
所在地-地址
臺東縣綠島鄉公館村將軍岩20號
免費進場
史料原文/譯文
陳英泰: 整個訓導處所在地的東北角,地理上自成一個四方封閉的袋形地,一面有海,兩面是山,僅有兩處可通到外面:一處是通到中寮、南寮的我們稱為山海關的狹窄缺口,一處是通到山上平野的流鰻溝村旁上坡路。兩處設有衛兵關卡,控制整個處的出入…訓導處設在這裡,除該地地形呈袋狀易於控制外,有流鰻溝流經,無疑是兩個最大因素。 張常美: 在綠島女生都用編號,我是七十二號……我們到綠島才有制服穿,之前穿自己的衣服。在綠島表面上比較自由,男同學可以出來打球、到海邊,我們女生都關在竹籬笆裡面,上課就被帶出來上課,洗衣服就帶出去,到流麻溝洗,洗好再帶隊回來,挑水就輪著去流麻溝扛水。 陳景通: 姚盛齋當第一任處長,他在綠島採取恐怖政策,安排「抓耙仔」在每一中隊裡,打小報告的情形很多。我曾經三度於半夜被叫到碉堡審問。他們用拳頭橫掃過來,打我的頭…還用棍子打我的腿部…幹事主要是想知道我們是否在策劃暴動。調查時,我們隔壁隊的第七中隊都住滿人,是從臺灣調來的「技術總隊」。他們都攜帶衝鋒槍好像是準備有狀況時,射殺政治犯。
所在地-緯度
22.6751765
所在地-經度
121.49626139999998
是否開放
開放時間說明
週一至週日
所在地-名稱
綠島
資料來源
游觀創意策略有限公司,《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調查案總結報告書》(臺北:國家人權博物館,2016)。 陳英泰,《回憶─見證白色恐怖》上冊(臺北:唐山出版社,2005)。 李禎祥等,《人權之路:臺灣民主人權回顧》(臺北市:玉山社,2002) 曹欽榮、鄭南榕基金會,《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臺北:書林出版社,2012)
地圖圖標
監禁羈押
撰寫者
邱睦容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