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和紡織的女工

東和紡織的女工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民國37年(1948)由於國共內戰前景不明,以上海為中心的大陸紡織資本開始遷移臺灣與香港,其中包括由徐有痒創立的遠東紡織。民國40(1951)年開始,臺灣進入「進口替代」時期,紡織業開始受政府保護政策扶植,高喊「進口布,不如進口紗;進口紗,不如進口棉花」的口號,不僅限制進口、提供優惠匯率及原料,政府也限制新企業的參與及規模,防止市場過度競爭。此外,政府亦採取「代紡代織」的制度,由政府提供棉花、棉紗給業者加工,使其賺取代工費,成品則交由軍方或與農民物物交換,另一部分則交由商人流通至市場。政府這般保護幼稚產業的措施,也促時使臺灣紡織業在民國40、50年代快速成長。
東和紡織前身為民國42年(1953)創立的東和染織廠,資本額新臺幣貳佰萬元,為一合夥組織。民國43年(1954)本年 9 月正式開工,經營印染加工業務。民國48年(1959)增添紡織設備,改組為公司組織,並增資為新臺幣貳仟貳佰萬元。民國50年(1961) 1 月東豐紡織公司併入該公司繼續經營,並開始紡製各種人造纖維及天然纖維,資本額亦增至新臺幣肆仟貳佰萬元,而後隨著業務之大幅增長數度擴廠增資。民國60年於當時新市鄉大營村購地 43,000 坪,擴建新市分廠以及日產能 235 噸之合成纖維原料廠。民國63年(1974)合成纖維原料廠開始投產,本年增資為肆億伍仟萬元,股票公開上市。民國99年(2010)6月公司更名為東和紡織股份有限公司。
紡織業的發展也創造就業機會,昔日大學不普及,許多國中或高中學生畢業後就進入勞動市場,女生往往選擇到紡織工廠當女工。本張照片就是郭陳梅女士在民國63年(1974)進入東和紡織廠仁德廠工作與同事的合影照片;影像呈現早期紡織工場內部的工作環境及制服,同事間的情誼也洋溢在歷史的影像中。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ND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ND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東和紡織的女工 / 撰寫者:文字-郭陳梅.曾國棟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ND 3.0 TW + /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11264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ND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取得方式
2018年老照片徵件
撰寫者
文字-郭陳梅.曾國棟
貢獻者
創作者
提供-郭陳梅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18/11/19
媒體類型
照片
尺寸
寬8.9*高12.5 cm
時間分期
1974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